2008-05-15 10:45:43映彤
聞四川大地震有感
圖/丫舍
天驚地動,蜀山色變,一瞬間。
雪殤震嘯,生靈大難,渡荒年。
命危汶川,魂斷古堰,隔人天。
旦夕禍福,飢溺同緣,莫等閒。
四川大地震,令中外震驚焦急,
希望受難的人,早些獲救;
祈願這場災難中故逝的同胞
往生淨土極樂世界!
-映彤合十祈禱默哀-
天驚地動,蜀山色變,一瞬間。
雪殤震嘯,生靈大難,渡荒年。
命危汶川,魂斷古堰,隔人天。
旦夕禍福,飢溺同緣,莫等閒。
四川大地震,令中外震驚焦急,
希望受難的人,早些獲救;
祈願這場災難中故逝的同胞
往生淨土極樂世界!
-映彤合十祈禱默哀-
泊樓
2008-05-27 20:55:02
所以很多直覺,其實是準確的,尤其是當下直接的感應。
<旁觀者清>,應指事理的自然性,但也有誤會的時候,比如有一回孔子看見顏回偷吃飯的故事,還有曾參殺人的例子;如果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就不會用表象來判斷一個人和一件事!
若以創作去觀察,圖象的準確性大於文字,從線條和色彩的習性去探知,可說是無所遁形;這就是為什麼書法被稱為<心畫>。
至於潛意識的行為,似乎也可以用藝術來探索~~
總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些事當局者心知肚明,旁觀者也了然於心,就不用去說了。
本人的留言板,新開闢了<生活閱讀>,歡迎來回應討論,這個空間,可以這樣利用~~ 2008-05-28 17:15:53
從文字去覺察動機,就如同從其話語、行為來覺察動機,說不容易看似不容易,但卻也都有跡可循。
有時人會做一個動作,自己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動機;這是一種潛意識的所主導的行為模式。
創作也是如此,很多創作者的作品,被評論者指出了有某種潛意識或性格、背景上的狀態,但創作者卻辯稱自己原意並非如此,而評論者則說創作者的潛意識當中有某種意識狀態流露出,只是作者自己沒有覺察到而已。
這有點像「旁觀者清」,許多時候是可以成立的。但假如這旁觀者有偏見,就不一定準確。
版主回應
我同意,凡事皆有跡可尋;以小看大,舉一反三;所以很多直覺,其實是準確的,尤其是當下直接的感應。
<旁觀者清>,應指事理的自然性,但也有誤會的時候,比如有一回孔子看見顏回偷吃飯的故事,還有曾參殺人的例子;如果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就不會用表象來判斷一個人和一件事!
若以創作去觀察,圖象的準確性大於文字,從線條和色彩的習性去探知,可說是無所遁形;這就是為什麼書法被稱為<心畫>。
至於潛意識的行為,似乎也可以用藝術來探索~~
總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些事當局者心知肚明,旁觀者也了然於心,就不用去說了。
本人的留言板,新開闢了<生活閱讀>,歡迎來回應討論,這個空間,可以這樣利用~~ 2008-05-28 17:15:53
泊樓
2008-05-26 18:42:04
詩人之間在詩上有所感應,大概也先得從現實的相處,先了解其為人處事的心性,才能約略得知其微細的心理吧~要不,此人平日就有很明顯的利已行為和事實~ 2008-05-26 20:20:47
無用之用,其用大矣!
詩對於災難,自然並非毫無作用的,只是這種作用主要在於認知與感受上的,屬於比較間接的作用,影響的層面主要是人性與文化方面,而非直接對災難的救援產生作用。
我言「消費」並非指所有替災難寫詩的人都在消費災難,而是說,這是一種應該避免的心態。
因我認為創作者的原始創作動機,是否純粹,很重要。假如創作者有一絲絲企圖藉由對災難的描寫,來求名,甚至求利,都是不應該的,也於良心有愧。
因此,創作者在發表關於災難之書寫的同時,若能戒慎恐懼,時時審視自己內心是否有微細的不純粹動機,這是好的態度。
版主回應
動機的純善與否,關乎人之本性,也是自由心証吧~言為心聲~詩也是心靈的出口,從文字裡去覺查動機,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詩人之間在詩上有所感應,大概也先得從現實的相處,先了解其為人處事的心性,才能約略得知其微細的心理吧~要不,此人平日就有很明顯的利已行為和事實~ 2008-05-26 20:20:47
每一種創作所流露的線索,各自有別,也都可以讓有心之人從中覺察到不少訊息。
圖畫中所流露的心理線索,對善於覺察畫作之人來說,和對於一般人來說,所表達的訊息含量就不相同。同理,對詩人來說,解讀文字可能遠比解讀圖畫能獲得更多訊息。
因此,究竟而言,沒有哪一種創作所能透露的訊息必定永遠多於另一種創作。而是要看接受者是誰,擁有怎樣的覺察能力。
覺察歸覺察,徵兆歸徵兆,最終所有的人事物,都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必然也受無常定律所主宰。
因此,所有的徵兆,都不能當成絕對真相來解讀。
有人還是不相信文字裡的真情啊~ 2008-05-30 18: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