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角仔
下環街有一家糕點店,馳名小吃是紅豆餅。每次經過,要不是被剛出爐的紅豆餅香吸引,便是被撲鼻的油膱味趕走。強烈的反差不言而喻。一種是惹人垂涎的香味,另一種是倒胃口的臭味。由此常使我對味覺與嗅覺之間的關係產生懷疑。走過這家店的次數多了,發覺那鍋油在熄火後生出膱味,開火時則滲出香味。奇哉怪哉!
有一年年底,我見到店面的桌上放了幾包油角,捨不得空手離開,買了回家作春節食品。可是它做得很平凡,教我有點失望。
油角即我們稱為角仔的小吃,是南方人過年的傳統炸物。角仔形似餃子,裡邊的餡料是碎花生和砂糖。外皮是用豬油和雞蛋和麵粉,加水搓成粉團,擀成薄麵粉皮,再切成圓形的小塊。角仔皮完成後,包進花生砂糖,把它放進鍋裡炸成金黃色的角仔便成。角仔的製作過程簡單,卻不是人人能做的。最考功夫的是放進餡料後摺邊的手藝。角仔的邊沿要摺成花邊,一摺疊一摺,距離要均等,用手指壓下時的力度也得講究,下油鍋炸成的角仔才好看。兒時跟母親一起做過,但無心向學馬虎了事,終沒學成。
聽說角仔曾傳到琉球,當地叫作鬥雞餃。這個名稱遠比角仔形神俱備,但不夠趣致。鬥雞比賽的戰士是高冠昂尾的雄雞,角仔的外形恰似雞冠,想必是因此而得名。南方小吃遠播琉球,可能是幾千年前秦人所為。食物最能惹人回憶家鄉的味道,遙想那時好不容易飄洋過海,平安登陸後已是立春之時,與土著借來油鍋,含淚搓着麵粉的南方秦人,這年味多麼感動啊!
而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角仔,是外婆用裝餅乾的鐵罐捎來的。外婆在世的時候,春節前都會炸好角仔,給我們一罐。連烹飪手藝了得的母親,也比不過外婆。外婆的角仔包得飽滿,皮酥餡香。往後,沒吃過賽得過她手藝的,因而每年經過賣年貨的店舖攤子,望角仔而想外婆。想她搓麵粉時的喜悅;想她把角仔裝進罐子的心情。
女兒是母親的心頭肉,我母親,也是外婆牽掛的女兒。外婆包進角仔的,豈止花生砂糖!
那次以後,再沒買角仔,怕食不滋味,壞了角仔留給我的,對外婆的溫馨回憶。
(原載澳門日報) 2015.2.21 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