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 17:45:41Montblanc
餘孽
說起拉赫曼尼諾夫,大家耳熟能詳的應該是他的交響曲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變奏段,那放在電影「似曾相識」裡,讓所有觀眾沉醉的樂音。出生在19世紀後半頁,浪漫主義漸漸轉移為現代樂派的不和協音與節奏勝過旋律的十二音列作曲浪潮,拉赫曼尼諾夫的堅持,讓他糟受當時音樂家臭罵為「浪漫主義的餘孽」。
他的音樂充斥在流行樂片段、廣吿主題音樂和電影配樂中,應該是被「引用」或「使用」最多且最廣的音樂家。
這張CD出版於2005年,那時的我對奏鳴曲還是一知半解(到現在也還是啦)的狀態,為了假裝自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而買下,聽過一次沒懂,之後就沒拿出來過。
這陣子常聽奏鳴曲,也稍有體悟,於是將它放進唱機裡,細細聽來。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曲間彷彿看見年輕時常泡的咖啡店、西餐廳,裡面輕輕柔柔,伴隨著情人口啜紅酒時,店裡會放的背景音樂(BGM)。
股割了一下鋼琴家,頁面出現的跟唱片封面差有點多的照片,十八年前,勞拉.米可拉還是鮮肉等級的音樂人,歲月,嗯...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可以一提的是「蕭邦主題變奏曲」,音樂家憑藉著其他音樂家某個曲目的片段(這首是來自蕭邦前奏曲),不斷衍生、繁殖,加上自己的風格,於是蕭邦有了另一種風貌。米可拉有很多錄音,對她的理解只來自這張CD的詮釋,琴音很重,有前輩阿格麗希的風格,好像不把琴鍵敲壞不罷休的手指頭,想必每天至少練琴很多個小時。
拉赫曼尼諾夫有多愛寫狂想曲和主題變奏曲?至少有蕭邦、柯賴里和帕格尼尼,是不是還有別人可以借用,就像他自己的音樂被後世借去用一樣,得再股割股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