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走走,順遊輔大
天氣很晴朗的那個星期六,12月15日,二老去了蘆洲李家古厝,那是李友邦的故居
李友邦何許人也?歷史沒教過,電視也沒演過,近日頻讀二二八的故事,總算認識了
李友邦 (1906- 1952),本名李肇基,蘆洲人,在日治時期是台灣抗日運動的重要人物。李友邦於1921年參加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1924年就讀台北師範學院時因與同學襲擊日警派出所而遭日本警察通緝,因此潛逃至中國。在中國期間,接受了孫中山思想決定投入革命,先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後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並曾參加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等組織。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李友邦著手恢復台灣獨立革命黨,並招募台灣同鄉組織抗日武裝力量,後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批准於1939年2月成立「台灣義勇隊」,另有兒童組成的「台灣義勇少年團」,李友邦為義勇隊隊長。1940年李友邦復刊《台灣先鋒》,又出版《台灣革命叢書》。之後台灣獨立革命黨加入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聯合會更名為台灣革命同盟會,李友邦授銜為少將隊長,戰後升至中將。
李友邦於1945年12月率台灣義勇隊回臺,並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分團主任團長,受國民黨指揮與監管,負有領導建設台灣的重大任務。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李友邦因拒絕接受陳儀的命令而被陳儀以「通匪」與「幕後鼓動暴動」之罪名逮捕,並解送南京監禁3個月。李友邦回台之後擔任台灣省黨部副主委兼改造委員會委員,後於1952年白色恐怖時期遭控為匪諜並以參加叛亂之罪名遭到槍決。至此,台灣義勇隊不僅被迫解散,甚至隨李友邦之名淹沒在歷史中。
以李友邦的家世與名望地位,只要願意為日本總督府宣揚殖民當局的好處或順從國民黨的獨斷專政,就可以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為了讓台灣勇敢堅強,他總選擇危險艱辛的路去走,因為他知道,如果站到掌權的當局一邊,將如何面對那些為爭取自由平等而犧牲的台灣先烈呢?
懷著對這位一生為台灣自由平等而奮鬥的前輩的感念,二老首度拜訪了蘆洲,也順遊輔大
先是意外發現蘆洲一品堂中醫診所與傳統療法,排隊的人潮竟如夜市夯攤那般的落落長
後又經過傳說中的阿福書店,是蘆洲孩子最愛去的書店,是造福無數學校的獨立良心書局
接著還闖進蘆洲夜市,每一攤都香濃醇,若非已決心出征輔大夜市,可能要就此留步了
輔大花園夜市更是熱鬧滾滾,就氣自己戰鬥力不夠強,才四攤就已不支,果然年紀大了
之後穿越輔大到捷運站,走過昔時窩了四年的教室,還沾染整校的聖誕點點燈光美氣氛佳
至於對李友邦將軍一生的百般心情,慢慢消化吧
他太太嚴秀峰與郭琇琮的太太林至潔,在其後的人生都悖離了老公原本所堅持的路線
歷史,總是這樣,轟轟烈烈犧牲的,身影好看,留下來奮鬥的,卻承受過重的使命與批判
從青島東路三號一路走來,覺得台灣真是不得了,不知還有多少過往還沒被挖出來...
2013年5月10日,新北市蘆洲李宅,李友邦將軍夫婦浮雕揭幕。
由台灣前輩雕塑家蒲添生長子-蒲浩明,為台灣近代史中值得稱頌的李友邦將軍夫婦雕塑浮雕,人物栩栩如生,襯托著訴說大時代動盪的背景。
彷彿感受到微微的春風吹過,不是撩起漣漪,是撫平傷痛。蒲浩明表示,他沒見過李友邦將軍,但是他的父親-蒲添生見過,父親曾經為近代的歷史人物:魯迅、連雅堂、何應欽、于右任、杜聰明..等塑像,而他自己4年前做了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先生的銅像、兩年前做了蔣渭水先生的銅像。
蒲浩明說:「李友邦將軍夫婦的愛情故事讓我動容!我有強烈的企圖心想藉助藝術溫柔的力量。將人間至情定格,將瞬間化為永恆。我是用濃厚的感情下完成的。李夫人在『紀念李友邦逝世四十週年追思大會』裡說:將來有一天,和丈夫重新相會。他一定會對我說:『辛苦您了,謝謝您。』是這樣的深情讓我動容!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裡,他們已經相聚一起的。」
蒲浩明的外公陳澄波和外婆張捷的故事,和李友邦夫婦的故事有某種程度的相似。陳澄波於228事件受難後,也是妻子張捷冷靜地為丈夫留下受難照片,藏在神主牌內,並且將丈夫的畫作細心保存,保密功夫,連子女都不敢透露,就是要等到有一天,為丈夫洗去冤屈,讓丈夫的才華得以見到天日!
蒲浩明細說李友邦將軍夫婦浮雕的創作理念:
「李友邦將軍夫婦的事蹟,是一首悲壯氣勢磅礡的歷史詩篇。這件浮雕,我沒有用悲壯來詮釋,但是保留了大時代的氣勢當作作品的背景。這種氣勢的流動橫跨歷史的三叉路口,我把它濃縮為觀音山、淡水河、關渡平原、蘆洲李宅、水牛、芭蕉樹等來描述。至於作品的主題,也就是浮雕前景,我切入的角度是李將軍夫婦的愛情。塑造前景的兩位主角的浮雕藍本是一張李友邦將軍夫婦的最後合照,他們微微相依靠。在浮雕裡我塑造他們的造形和個性,特別強調他們深情的眼神;同時也強調李將軍鐵漢柔情以及將軍本色―特有的堅定眼神;而李夫人流露的是一般女性的溫柔,但眼神卻是堅毅的。浮雕背景的歷史故事切面是這樣的:39歲的李將軍帶著24歲的杭州姑娘愛妻,手牽著手於1945年渡海回台建立蘆洲家園,不幸遇到時局的動盪,觀音山上空的雲朵好像烽火一般,浮雕右上角兩人手牽著手的縮影中有如風吹過一般。芭蕉樹葉是搖曳的彎曲的;牛群快步走著;浮雕前面兩位主角的頭髮也刻意塑造成有風吹過一般,和藍本照片裡李將軍夫婦服貼的頭髮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刻意安排的動態。很巧合的符合基金會為浮雕取名『烽火俠侶』的這個意涵。浮雕裡的牛群也象徵當年台灣農業社會,也象徵李友邦家族。最前面的那隻公牛走到芭蕉樹下靜靜的休息,抬起頭接受芭蕉葉吹起的涼風,牠象徵李友邦將軍,中間那隻回頭照顧幼牛的是母親,象徵李夫人,幼牛象徵後代家屬。而這麼一照顧,歲月已經超過60年了!我也特別把浮雕裡李夫人的旗袍,塑造得比藍本照片裡的旗袍還要華麗,因為我相信她的內心世界是如此的華麗。」
蒲浩明回憶承接李友邦將軍夫婦浮雕的緣由,源自於1949年10月10日上午8時,台北市中山堂前蒲添生所塑造的「國父銅像」開幕典禮。當時陳誠長官、李友邦副主委、雕塑家蒲添生都在場。陳誠長官的公子陳履安十多歲、李副主委的長女李效群7歲、長子李煒群6歲、次子李力群4歲也都在場。一晃時間已經過了六十多年。
2009年,父親蒲添生所塑造「國父銅像」六十週年紀念會上,陳履安院長、李立群董事長也都是與會貴賓,李董事長在紀念會上就說,希望能為他父親塑立銅像,沒想到今天真的實現了,而且是和她的母親一起做銅像。
我覺得這樣的結局是最完整的,也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