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1 20:54:58茉軒

馬偕博士爺爺

「寧為燒盡,不願鏽壞。」
(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是馬偕博士(中文名:偕叡理)的座右銘,
這一句,總是很容易就引發我胸中的澎湃。

他是我最愛的加拿大人,
儘管我們不曾謀面,年代相差也有140年以上。
這位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超愛台灣,
自1872年登陸淡水後(老街的馬偕銅像附近即登陸地),
便將餘生33年奉獻給淡水及台灣,
就在這裡租宿並開設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滬尾偕醫館」,
用醫療、教育及仁道關懷宣揚福音。



他在日記裡記載對神的盟約: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
我一生也要在此地——我所選擇的地方,被你差用。
願上帝幫助我。1872.4.7」

感情豐富的我,每每讀到這句,
都可以感動得熱淚盈眶。
那麼有幸,我們是他「所選擇的地方」──台灣。


期間,他與助手「全台走透透」,
共設立六十多所教會,亦救人無數,
「一手聖經,一手鉗」,即是當時的寫照(鉗:醫鉗)。
其中尤以為病患拔牙達二萬顆以上與對瘧疾的診治為最。
但他所醫治的,不只台灣原住民,還有漳泉閩南人、客家人,
更有葡萄牙人,甚至是中法戰爭時受傷無數的清兵與台民,
連欽差大人劉銘傳都派人前來致謝、褒揚,
馬偕博士因此成為全國性的知名人物,因為無私的付出。

而「偕醫館」從1901年博士去世後即關閉了,
直到4年後宋雅各醫生奉派來台,醫館才重開。
再7年後,為紀念馬偕傳教40週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造了「馬偕紀念醫院」,
以繼承遺志,續為黎民關懷診治。

沒有比馬偕與淡水(滬尾)關係更密切的了,
淡水處處有馬偕博士的身影,不僅只偕醫館、牛津學堂而已。
緊臨馬偕街「偕醫館」的,是「淡水禮拜堂」,即淡水教會,
它由馬偕博士親手設立,堪稱北台第一聖會。


「淡水禮拜堂」屋脊上有小塔,格局有三落,
因不敷使用而經多次改建,
曾以外磚飾白灰,而被暱稱為「白色禮拜堂」。
「白色禮拜堂」後又不敷使用,再度擴建;爾後,
再翻換屋瓦為瑞典鋁浪板、更替彩色玻璃,成今日之貌。

看那仿歌德式教堂的鐘塔直插天際,鐘聲曾遠揚八里;
講台、座椅、聖桌猶保持原貌,百年古鐘和古風琴依舊;
而五扇窗戶的彩繪圖案,莊嚴、慈藹、典雅、美麗;
使得禮拜堂除宗教意義外,也已是淡水的觀光名勝了。




馬偕爺爺看著他當年登陸的渡口。



很多人會坐進大理石舢舨中與馬偕爺爺合照。



淡水老街馬偕銅像前的「馬偕日」旗幟,
中間望去,便是馬偕街「淡水禮拜堂」的尖塔。



1901年6月2日,
一生無私奉獻的馬偕博士,逝世於摯愛的淡水,
淡水人至今還感念他,特定6月2日為「馬偕日」,
每年並舉行各項紀念馬偕博士的活動。
馬偕日是台灣第一個鄉鎮市級的地方性節日,
今年已是馬偕博士登陸淡水136周年了,
而他的後代子孫,甚至在他去世後都不只一次來台,
或宣教,或設計、監建「禮拜堂」,或協助馬偕醫院成立,
一脈相傳的,都是對台灣的愛,對淡水永遠的懷想。

時光荏苒,街巷幾磚依然?
不曾面識,心卻多所感謝,多所崇敬,激賞。
我佩服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者,並惕厲自己能夠學習。
學習他們在幫助人的時候,
就是單純地幫助,是發自真摯的「同理之心」,
不問這個(些)人跟我(們)有沒有仇,他的國家對我們好不好,
甚至,不會過問他們到底是哪裡人,在哪裡出生,又將如何回報我們。

謝謝你,馬偕爺爺。
謝謝你在靠岸淡水的時候,沒有因為浪大而退縮;
在上岸之後,也沒有因為日子艱辛困苦而離去。
那麼有幸,
我們是你「所選擇的地方」──台灣,那麼有幸。

謝謝你,馬偕先生。
一個道地的「台灣人」,真正的「台灣之光」。



茉軒 2008-06-09 12:32:19

對啊
馬偕爺爺人真好^^

昨天淡水已經寸步難行了
今天更是熱鬧到最高潮: 寸步難移
像小畢說的
是一年一度的農曆五月節
通常是端午節+清水祖師誕辰慶祝活動
在6月2號馬偕日之後瘋狂展開

清水祖師也是淡水的代表人物哦!

小畢 2008-06-04 10:08:04

他真的是台灣的偉人!
謝謝馬偕先生!
這個禮拜淡水開始在&quot鬧熱&quot嘍
一年一度的五月節(農曆)也來了哩!

CAT 2008-06-03 02:52:51

又一個比馬總統更愛台灣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