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2 13:19:06尚未設定

哪裡來的聲音?談馬達加斯加音樂

原載2002年1月號 世界地理雜誌

對於馬達加斯加的第一印象,恐怕得從小時候上地理課說起,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的她,有著令台灣人們感到親切的地圖位置--與台灣一樣,漂浮在海上、依偎在陸地板塊東南緣的小島,說是小島可能不太正確,她可是地球上堂堂第四大島,面積是台灣的16倍哩!

在這樣一個大島上,地理環境的變異也很驚人,從沙漠到雨林,從高原山林到棕梠樹影交錯的海灘,造出變幻的自然美景。在人種上,島上居民為馬拉加西人(Malagasy),說馬拉加西語,與台灣原住民一樣,同屬於南島語系。先人據信為為馬來-玻里尼西亞水手的後裔,所以就人種而言,他們可是比較接近亞洲而不是非洲呢!這批先住民在西元三世紀左右從東南亞航行至此定居,後來又混合了非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葡萄牙貿易商、英國傳教士以及法國殖民者,形成了目前居住於此的18種官方認定的種族,文化與地理的交界同時也反應在音樂上,乍聽馬達加斯加的音樂,你會不知身在何處呢!

以在80年代紅極一時的團體Rossy為例,Rossy以人聲吟唱為主體,搭配激烈的擊掌節奏,其領唱-應答的輪唱形式被視為馬達加斯加音樂的重要形態之一,這形式不只在首都的貧民區出現,而是遍佈全島的共同語言,溯其根源,應來自非洲大陸,但其和聲與部份旋律,實難不令人連想起西方教會的禮讚唱和,至於擊掌部份,則顯明著濃厚的佛朗明哥的韻味,而這些音樂的集合,正是今日馬達加斯加的音樂呢!

除了歷史的使然,隨著傳播科技的進步與資訊的流動,音樂也展現出不同樣貌,堪稱當代最重要樂團的Mahaleo,可比擬為當地的「披頭四」,他們不只使用傳統和聲方式與樂器,亦兼容西方民謠、搖滾音樂與精神,用音符唱出馬拉加西人們的生活,並實際參與農業改造計畫,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團體,沒有固定的音樂活動 ,卻一直都是熱情的改革者。

聽馬達加斯加的人們唱歌,大概很難不注意到那古樸而清脆的撥弦琴聲,被稱為valiha的竹箏,平日只在亞洲可見,原屬高原區的樂器,但幾乎在島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聽得見,堪稱為馬達加斯加最具代表性 的樂器。早期的valiha由圓筒狀的竹身製成,琴弦則由竹子的表皮挑起,並以可以移動 的小竹片架起琴弦來調音,至於現代的valiha,琴弦早已由金屬弦取代,琴身也有許多不同的樣式,演奏方式也隨著與西方音樂的接觸而有所不同,來自高原區的Justin Vali,傳承家族音樂血脈,並在歐洲自成一格地發展,可視為年輕一代前進(也是同化於)西方世界的代表;至於經典的樂句,則不可錯過大師級的Ny Antsaly,其凝練的琴音,令人心生嚮往。

相對於現代化的樂聲與唱片工業,居住在森林裡,以狩獵與採集維生的米其雅部族(Mikea)則在生活中吟唱著更原質的曲調,並以簡單樂器敲打出一點也不簡單的節奏,他們以激昂的擊掌附和戰鬥、以高高低低的音調在山林間四面呼喝、以互相推擠的重唱彼此娛樂…從米其雅人的音樂中,我們聽見了當代馬達加斯加音樂質樸而不簡單的原型。

我總覺得每一個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歌聲寫歷史,人與人的交會、人與天地的交會,都隨著時間寫進音符裡,難怪有人會說--聆聽馬達加斯加音樂,令人不知身在何處!亞洲與非洲、陸地與海洋、東方與西方--交雜的色彩迷惑了人們的耳朵,而這迷惑之處亦正是其迷人所在。

☆相關專輯
Music of Madagasscar/World Nework
馬達加斯加音樂選輯,收錄六個重要樂人團體,可一窺當代音樂風貌

The Justin Vali Trio/Real World
以法國為基地的年輕樂人,以現代手法演繹傳統樂器valiha,曾在許多音樂節中演出

A World Out of Time/Shanachie
由兩位美籍樂人至馬達加斯加邀集當地多個重要樂團錄製而成,除參與部份有電化的表現外,偏向較為甜美的製作

MADAGASCAR Possession and Poetry/Ocora
法國國家廣播電台在60年代中晚期的採集錄音,以西南岸降神儀式音樂與詩作為主題,對其風俗有詳細說明

MADAGASCAR Mikea Country/Ocora
森林住民米其雅人的採集錄音,形態繁複,可窺見島上音樂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