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8 00:38:07尚未設定

塑膠袋裡的記憶

塑膠袋裡的記憶
--古巴鋼琴師魯本貢札雷茲的叮咚記事

原載2001年搖滾客雜誌

午後的公園、枝幹糾結的大樹下,一身橘黃格子衫被風吹的鼓起,一雙滿佈縐褶的大手不安穩的從塑膠袋裡掏出照片,隨口道來的陳年往事,仿彿時光倒流而歷歷在目…

天賦。這件事該怎麼說呢?與生俱來的才能?還是命中註定的不可抗拒?出生於古巴的魯本貢札雷茲(Reben Gonzalez),經由容貌,便能輕易辨識出身上所流的溶混血液--由16世紀初的西班牙殖民者,與18世紀中葉後的非洲黑人融合而成的血脈。像這樣的黑白混血兒,在古巴人口的組成上超過一半,他們有一個專屬的稱呼--mulatto。即便身為一個mulatto,魯本在鋼琴上的驚人天賦卻不曾因而折損。

從小,魯本便顯露出對鋼琴的熱情與才氣,而促使母親帶著他拜師學藝,即便在鋼琴上天賦過人,魯本卻從未想過以此為業,他放棄了成為古典鋼琴演奏家的進一步訓練,轉而學醫。他總認為行醫才是他的職業,而鋼琴則是他的興趣。於是他白天在醫校就讀,晚上則在PUB裡彈奏古巴音樂。直到有一天,人們對他說:「魯本,你幹嘛不好好彈琴,要把時間浪費在那該死的實驗室裡呢?」魯本這才驚覺,他是多麼喜愛古巴的音樂,於是他放棄了學業,來到了哈瓦那,準備展開他的職業鋼琴生涯。

20-50年代,是古巴音樂史上的黃金時期。古巴島,在經過了數個世紀殖民、移民的血液交融之後,淬鍊出了精彩動 人的聲響,這正是以西班牙音樂的旋律,加上非洲節奏為骨架的土產古巴音樂。到了20年代以後,受到美國爵士大樂隊的影響,在編制上慢慢形成了六人及九人的經典編制,並陸續加入了小喇叭、鋼琴,甚至小提琴及長笛等樂器。古巴音樂在這個時期裡綻放無限風華,許多古巴樂人受邀至其他國家演出,連遠在台灣的我們都哼著「關達拉美拉…阿依呀~關達拉美拉…」,就可以知道古巴音樂的媚力確實不凡。

魯本於40年代初來到哈瓦那,陸陸續續與許多知名的樂團在大型的俱樂部裡表演,期間也曾受邀出國演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夥伴、同時也是影響魯本最深的人,是盲人tres(古巴一種三對絃的吉他)吉他手--Arsenio Rodriguez。Arsenio被喻為是古巴音樂天才,他領有一個極為優秀的樂團,本身也是編曲家,他在古巴音樂中大量的使用了銅管、打擊樂器及鋼琴,為搖擺的古巴音樂再上一層樓。當魯本加入他的樂團時,他曾經對魯本說:「不要在意別人在彈些什麼,你只要照自己的風格去做,不管那是什麼,但是千萬不要模仿別人。只要你一直持續,當別人聽到你的音樂時,他們就會說『那是魯本!』。」魯本確實聽進了Arsenio的話,而每當魯本的琴聲出現在廣播或收音機裡,人們總會說「那是魯本!」

1959年古巴革命之後,新政府選擇了社會主義的國家路線,革命前以美國觀光客為主的大型俱樂部轉為國營機構取代,許多古巴樂人則出走至加州或紐約謀生,其中有紐約salsa女皇之稱的Celina Cruz則是我們所熟知成績卓著的一位。另一方面,古巴人熱愛音樂的天性並未消失,即便大型俱樂部瓦解,在古巴每一個大大小小城鎮卻仍有聽歌的好地方,他們稱之為Casas de la trova(歌謠之屋)。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錢喝酒聽歌,而樂手則領取國家的薪水。

革命之後,魯本選擇留在古巴,並且開始與古巴音樂史上另一個重要的樂人合作--Enrique Jorr気, Jorr気是我們熟知的音樂--恰恰恰(chachacha)的創始者,靈感則來自於人們踩踏地板而發出的聲響節奏。魯本與Jorr気一合作,就過了25個年頭,直至80年代中Jorr気去世,魯本繼而接下了團長的工作,但魯本並不怎麼喜愛這個責任重大的工作,於是沒幾年就決定退休了。

魯本的一生,就好像一部活生生的古巴音樂史。而這部音樂史,因著古巴音樂在市場上的熱賣而重新被打開,也隨著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的同名紀錄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顯影而進佔人們的心坎裡。即使遲至今日我們才聽到他的兩張個人作品「引介魯本貢札雷茲」及新專輯「大手恰恰恰」,心裡上卻覺得已經認識好久了,那泛出老酒氣味的溫暖旋律,彷彿又把我帶回到公園老樹下,衣衫飛起、塑膠袋沙沙作響的那個下午…

後記︰ 最近腦袋裡常常響起一段旋律,由紀露霞演唱、一首非常具有古巴風味的台語歌謠,有一段是這樣唱的--大家來跳恰恰(和聲:恰恰恰、恰恰恰),無論瘦瘠好額(和聲:恰恰恰、恰恰恰)(意即無論貧窮或富有)…,大家來~跳~恰~恰~!-- 誇張的哼唱一遍,果然完全符合我對古巴音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