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6 23:57:42麥克雞塊

Maarten Baas 和 Marcel Breuer

Maarten Baas 從2002年開始發展的Smoke概念家具




 

到底該用什麼角度和態度來看待現在的設計,對於像 Maarteen Baas 這樣一個,作品曝光率超高,但大多屬於你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的限量商品,甚或接受特定業主委託,註定只可能出現在拍賣場的 one-off 只此一件,他的作品究竟該歸類為設計、工藝抑或是藝術實在是很模糊很難說得清的一件事,而愈來愈模糊的界線對於傳統將設計視為改善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途徑的工具論者而言,後輩這種沽名釣譽的做法似乎更像是對設計前輩理念的一種褻瀆。



Wassily Chair by Marcel Breuer 1925

把時間推回上個世紀20年代,當包浩斯 Bauhaus 開始在德國萌芽,像是 Marcel Breuer,Mark Stam,或是 Mies Van der Rohe 等現代主義的信徒嘗試以代表新時代技術的產物:鋼管進行創作的時候,他們的心理想的應該是:怎麼讓家具符合這個時代的精神,當科技文明已經從機械進步到電氣的時代,人類當然不可能繼續活在上個世紀、甚至是上上個世紀的裝飾風格裡。

有趣的是,任何進步表徵的背後常會有些反諷的小故事,20年代製造這些鋼管家具的時候,光滑平整外觀的幕後功臣並不是工廠裡的全自動化機械,相反的,打鐵師傅 and 大量人工拋光才是事實的真相,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時代精神的表現很多時候不過只是一種想像中的模擬罷了。

80 年後另一位 M.B. 先生 Maarten.Baas 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生產的舊時代風格木椅放火燒,是也真的該燒,80 年過去了,這些巴洛克、洛可可的風格竟還繼續存活,Marcel Breuer 地下有知,大概也想放火了。

有趣的關聯是:渴望機械、崇拜大量生產的20年代,為了達到理想境界中的設計烏托邦,用手工來虛擬機械生產的成果,但對於已經擁有精密製造大量生產能力的21世紀創作者,卻反過來渴望差異化和手工質感,於是同樣用手工把一件明明是量產的物件刻意加上人為燒灼的痕跡,同樣使用人工,20年代希望東西變得更平整,80年後,我們卻希望東西變得粗糙一些。

或許撇開對設計/藝術/工藝的既有成見,單純從創作者的意圖以及執行的成果來對作品進行評價,同樣想要體現時代的精神,有些人用繪畫雕塑建築為媒介,有些人選擇用家具器物為載體,差別只在於型式,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與藝術的分野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那麼無法跨越。

後記:

2004年的華人建築展,台灣建築師劉國滄同樣利用火和家具/生活物件進行一場取名為【甜蜜生活】創作,但這把火燒得比 Baas 更旺,更火紅,更徹底,下面借用

”EAGER亂敲盤 ”2004年11月於準建築人手札發表的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

的照片讓大家看看當天的實況










劉國滄用鐵線纏繞在物件上,然後一把火把原本被纏裹的實體燒光,只剩下虛空束縛的鐵線輪廓,取名為【甜蜜生活】,多重的創作意涵,個人以為概念或有借用 Baas 之處,但意境已在 Baas 之上,如果能夠克服外繞鐵線(或改用其他材質)的強度,百分百成為設計史留名的作品。

[後記]

原來放火燒的把戲也不是新梗了,1985年史朗(Shiro Kuramata 1934-1991)在名為向 Josef Hoffmann 致敬(Homage to Josef Hoffmann)的作品中就玩過了啊!



Homage to Josef Hoffmann; Begin the Beguine by Shiro Kuramata, 1985






 

(悄悄話) 2011-12-19 13: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