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評介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The Language of Things
設計到底是什麼?
是設計師改變世界的良善美意還是商人促進消費的甜美糖衣
設計讓產品變得更便宜還是更貴?
設計是一種解放還是集體的制約?
隨著競爭環境加劇,設計早已不是『形隨機能』那個時代單純針對產品的功能形式美感,而是從市場調查、消費心理、利基市場出發的整合性商業策略,感性消費取代了理性的審美,鼓勵消費者自我實現與放縱早已取代現代主義揭櫫如清教徒般的自我節制而成為現代設計環節的主軸;設計層面從實體的產品延伸到虛擬的概念,精心營造的消費氛圍成為商品的一部分,當你買了一件商品,不論你怎麼說服自己生活因為有它的出現而變得多麼便利,但終究你買的還是一種價值的認同。
正因如此,當任何一個人試圖談論設計的時候,姑且不論涉及層面之廣泛,光是要將問題聚焦,取得普遍認同的論證基礎就已是高難度的挑戰,一面要旁徵博引從不同角度切入,另一方面又要非常小心取材避免橫生支節造成閱讀上的障礙,怎麼看都不是件討好的事情,也難怪類似的論述並不多見。
本書作者德耶.薩德奇(Deyan Sudjic)現任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也是建築設計雜誌Domus的資深編輯,以他對設計時尚藝術思潮社會文化經濟消費心理的理解,他談設計捨我其誰,英國知識份子一貫的辛辣嘲諷難免讓他的觀點帶著比較悲觀的顏色。
19世紀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發起的新工藝運動,提倡以傳統的工藝精神對抗機械時代所帶來的醜惡產物,並且將工藝的美學普及到一般民眾的居家生活,這樣一個帶有改革意識的社會主義先驅,但最終莫里斯發現,他的裝潢事業得仰賴他所謂的『富有階級的卑俗品味』才得以生存(見 P36)
這樣的矛盾屢見不鮮,法國設計師尚.普維(Jean Prouve)50年代為工民階級設計的平價家具原件成為21世紀新貴富豪高價競標的拍賣品,21世紀的設計師,猶如中世紀替貴族皇家服務的藝師工匠,不斷利用高科技所帶來的炫技,製作出很難被平價量產的限量家具,這些設計並不等著進入我們的生活,拍賣名冊的出現頻率成為我們評斷設計師影響力的重要來源,荷蘭設計團體 Demakersvan 最為人熟知的重要事績是他們的 Cinderella Table 被影星 Brad Pitt 以30萬美金高價買下,曾幾何時,設計師以其熟慮洞見改善生活的理想成為設計史的昨日黃花,要想在成千上萬個設計團體中嶄露頭角,藝術化似乎是成名出頭的終南捷徑。
20世紀初美國建築師 蘇利文(Louis Henry Sullvian)提出『Form Follows Function』的主張,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曾經被奉為圭臬的設計指導原則某一部分早已被我們自己所揚棄,當我們在過度充沛的物質世界裡試圖探索新的美感體驗的時候,Function已無法滿足我們,Fun,Fantasy,Fiction甚至是Fetish早已取而代之,短暫和恆久亙古可以並置存在,蔡國強的爆破藝術並不比朱銘的銅塑石雕來的低下,20世紀另外一位建築大師 密斯(Mies van der Rohe)提出『Less is More』,相較 Droog 提出的Less + More 可能更符合現代設計角色的多元與多樣。
到底是設計順應消費者而改變還是消費者在以設計為名的陽謀下被集體制約?這樣的辨證有如爭論女人化妝是為了取悅異性還是出於自身意志永遠不會有答案,身為一個現代的消費者,你還是可以繼續擁抱 IKEA 同時質疑它的設計原創性,就如同開雙B名車和到平價賣場消費一樣不衝突,這是一本少數談設計而又同時兼具閱讀樂趣和犀利觀點的書,身為讀者的我們不必全盤接受,重點應該放在作者提出的問題而不是答案,或許對現代設計能夠有更多面向的體認。
閱讀樂趣:高
閱讀難易度:高
內容豐富度:高
這本書夠酷,和阿克談完後,
我決定一定要去買來看一下
關於設計可聽聽Starck在TED用破英文的單口相聲,會有不同的體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JGqOxNLh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