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2 20:01:23澳門勞動報

教師尊嚴受挑戰 政府政策欠妥善

                    本報記者王白石

原載於〔澳門勞動報〕第三十七期 02.07.2008

  在諸多行業中,有一行是起得早、睡得晚,一天站六、七個小時,不停以口材、以腦力服務人群的,這個行業不是銷售,但若要說這個行業的從業員是推銷員,也還是說得過去的,因為他們正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推銷的是學問、修養。
  一般人眼中教師是一個不錯的職業,假期多、受人敬重,然而澳門的一群教師卻在零七年的「十一遊行」中高舉旗幟,上街吶喊,哪是為甚麼?
  網路上流傳一段這樣的話:「老師就是那些北大、清華、復旦沒考上,落到什麼師範;師範中學習好的都不當老師,考研;當老師的就是那些中、低級的,學習不怎麼好的。也別把老師當成什麼,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什麼呀……」這是2000年10月15日著名作者韓寒在南京簽名售書時回答國內傳媒提問時對教師的評價,有人認為韓寒的話是點明了今天教育界的問題,有人卻認為他貶低了教師的專業。先不管韓寒說的是實話,還是針對某少撮人的偏見,但今天教育工作者的確沒有過往般受人尊重,教育人才也在逐步流失。
  李志朗(化名)在澳門從事教育工作已超過十年,教師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唯一從事過的行業,李老師接受記者訪問時也感慨道:「老師越來越不被尊重!很多教師工作了一些年以後,都會感到不被重視,心灰意冷!」李志朗在本澳一家私校任教,他認為相比十年前,學生的素質可謂是每況愈下,教師不被尊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他坦言:「教師不被尊重,當中有部分教師的確是存在問題,但更大問題是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出軌了,今天澳門學生的第三課堂(老師、家長、社會各界的身教)中充斥了太多複雜的資訊,學生因而容易被感染,建立起不好的價值觀,認為學習是多餘的,老師的話是『老套』的,有些家長亦會在學生面前說老師不是,家校合作推行多年不見成效,這方面家長以及社會上的每一分子都有責任,試問整個社會的人民素質都不好,如何有好的下一代?」
  李老師指賭權開放後人的價值觀更偏向金錢勝於能力,教學工作比以往困難,加上資訊接收比過往開放,當中潛藏的危機更見明顯,學生容易吸引一些負面資訊,他說:「互聯網的普及讓學生有了一個家長、教師不能夠窺探的空間,孩子有機會化身成另一個身分在網路上為所欲為,表面上看去教育界真是『無得救』,但站在教師的立場,仍是應抱著明知不可能而為之的精神,不過單是我們老師努力也相信不能改變多少,我相信更重要的是社會各方各面都要配合,不要只著重形式,而是多作點實質的補育工作,例如重視教育本質,學校不要再只想著要訓練學生去拿奬或參賽,而忽視了學生的個人全面發展,甚至是因為某些學生有能力去拿獎,而包庇縱容他們學生,視他們的品德問題如不見,一錯再錯。」
  而在澳門從事教育工作,也有私校教師與公立教師之分,李志朗表示私校教師與公立教師的代遇相差甚遠,人工可以說差一倍,官立學校的福利亦較好,但入職條件卻相約,很多教師都有意投考官校,但由於澳門本身公立學校不多,教席比較少,而且不是每年開考,因此能享有優厚公職福利的教師在澳門仍只佔少數。而之前經濟不景,大部分私校教師與政府部門一樣凍薪了五六年,但到政府加人工的時候,私立學校的加薪幅度卻跟不上,加上政府對教師的支持度又不足,要求老師要做的卻很多,例如不停的工餘進修等,但就是無法給予老師地位實際的肯定,這都是成為教育界人材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此前有教師及校長上街遊行,李老師並沒有想過要以遊行來爭取專業地位,他說:「在教師及社工上街表述意見後,教青局明顯注視了教育界的問題,如快速地推出了人員制度框架,可見遊行是有效的,的確是需要有人去為教師爭取權益,不過卻不能人人都站出來去爭取權益,要是這樣的話,就沒有人去認真做好教育了,畢竟在爭取的同時還是需要有人堅守崗位的。」
  談及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李志朗認為制度的條文都只是形式,中間仍存在很多問題,他說:「教改已談多年,表面成功但內裡卻停滯不前,社會上青少年問題越來越嚴重,反映出教改並未真正成功,而最近推出的人員制度框架也是流於形式多於實際,很多人對這方面已提出了很多的意見,但以過往澳門的立法經驗,官方資源總給人一種看不清的感覺,制度框架感覺上確立後,讓澳門教育界規範是對教師有利的,但框架列出來的條文與坊間一些看法一對比,似乎又真的存在不少漏洞和不公平,例如教師評級方法、升職制度、入職資格、學歷問題等的處理手法似乎都不夠人性化,讓人較難接受,特別是一些即將夠年齡退休或學歷較低的老教師,他們感到前路茫茫,有些同事亦擔心會因為制度的漏洞如升職後學校要加人工,而導致無端被解僱,這些問題的確需要再深思,並以實際措施去填平。」不過他仍對制度框架抱有期望,因教師地位真的能因受規範而獲得提升,讓教育工作者重拾自尊,將會是整個教育界的一支強心針,對澳門未來的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既然教育工作並不輕鬆,為何李志朗仍然留在學校奉獻青春呢?他的回答很簡單:「教育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路,真心願意當老師的人,為的一定不是高薪厚職、安逸舒適的生活,而是為社會未來去付出。」然而,在賭場林立,經濟高度發展之下,有不少老師的確是選擇了放下教鞭,轉投其他「前途」更加光明的行業,李志朗工作的學校每年都約有十多名教師離職,大部分是資歷較淺的年輕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李老師工作的學校也相應推出了一些措施,他說:「學校怕老師跳槽,從以往六、七月才簽下學年的合約,提前到四、五月簽約,同時亦以『賣關子』的形式說會加人工,希望用較佳的條件吸引同事簽新約,但為何在合約上沒有例明人工,只說會加薪並且不透露加幅呢?這是因為學校基於資源有限,往往實際加薪幅度不到一成,行政人員無把握以這樣的加幅去留住人才,所以只能『賣關子』,到加幅揭盅後當然仍是會有人後悔簽約,賠錢離職的。」至於離職教師的去向,據李志朗所見多是入公職打政府工,或到賭場及其他與旅遊、酒店相關的行業從事文職工作,而坊間早有流傳有教師轉職到賭場做荷官,李志朗表示暫時未有認識的同事轉投荷官行列,因在學校加薪及教青局加津貼之後,新入職荷官的人工未必及目前老師的薪金高。
  雖然待遇提升了,但在學校工作仍是壓力不少的,李志朗說:「不少學校為了『做靚』成績表,每年都會要求老師『做成績』,幫不及格學生加分,以減低學校的留級率,因此教師的壓力也不少。雖然政府只規定幼稚園不能留級,但教青局在中小學方面亦有施壓。希望中小學生盡量不留級,一方面是社會資源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不想增加學生的挫敗感,故此有些官員會向學校行政層暗示要壓低留級率,校政就會轉而向老師施壓,而部分老師在這個情況下只能隻眼開隻眼閉,找藉口為學生調分加分,但問及良心的話,明知學生能力不及仍讓其升班,反而是拖累整體素質及害了學生,責任問題不知誰屬!」
  根據2002年教青局、中華教育會等機構進行的一分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澳門教師工作過量,嚴重傷害教學質量,報告指在京、滬、台、港、澳中,香港及澳門教師的工作時間最長,分別為67小時和63小時,但港澳兩地教師花最多時間在上課、改作業和備課,自我提升、關心學生還是其次,而京、滬、台三地教師卻花最多時間在備課和自我提升,之後是上課、關心學生和改作業。由此可見澳門教師工作壓力大,而且工作量使教育質素下降,被動而低效。有見及此,教青局今年協助全澳學校增聘了閱讀推廣員、餘暇活動人員及資訊科技教育員等職位,以減輕老師的工作,不過李志朗老師卻認為這些輔助人員對老師工作的幫助不大,他說:「每類人員每間學校只有一位,但學校裡卻有近百名老師,過千名學生,他們的存在到底幫得了誰?而且人員素質亦較參差,校方聘請到的人員未必是具有相應領域的統籌經驗,我認為較理想的做法是教青局先對這批人員作職前培訓,然後才派到學校,而相對閱讀推廣員、餘暇活動人員及資訊科技教育員,我較認同校醫和社工等輔助人員的工作,因他們具備專業資格,能真正填補教師的不足。」
  除協助學校增聘人員外,教青局亦有推出一些措施支持教師的工作,不過,這些方案看在一些老師眼中卻是幫助不大的,李志朗就認為:「政府是投放了很多資源在協助教師工作上,但是這些資源往往卻是浪費掉的,以教育資源中心為例,根本做不到與時並進。在過往電腦未普及之前,不少老師真的會到資源中心去使用電腦,但是現時教青局已發給每位老師一部手提電腦,因此在這方面資源中心的作用已大不如前,而亦會有些人到資源中心是為了借光碟或剪片,但以現時的電腦技術,在網上下載或安裝剪接效果已可以了,不會有太多老師在放學後趕到資源中心去借碟或剪片了,這種性質的支援應該淡出了,據瞭解目前資源中心使用率降低,多數使用者都是為拿取物料做手工而到資源中心的,年代畢竟已改變了,若資源中心不與時並進,反而會淪為巧立名目的『浪費資源中心』。」
  面對前景,李志朗即將開展另一個十年的教育事業,他說:「教育工作是無前境不前境的,因為教育是一條走不完的路,教育是緊貼社會的工作,老師是一個永遠不會息微的行業,不過社會前境不明朗,教育前境也會不明朗。即使有一天全世界都應用中央教育中心以電腦作遙距教學,背後也會需要設計課程的人才,老師角色只會轉型到另一個層面而繼續存在,所以無論如何,育人悔人的工作都應立穩腳步,用信念去開展。」
小碧咸 2008-07-03 11:38:34

澳門人的價值觀發生重大變化,向錢看的年代能旨意老師好過麼?賴政府都冇用,要賴就賴自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