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大奇蹟__佩特拉古城
[圖片取自網路]
佩特拉(希臘語:πέτρα,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岩石」(petrus)。
很可能《舊約全書》中稱的「塞拉」(意義也是岩石),即摩西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死海古卷中,佩特拉被稱為「Rekem」。
歷史
佩特拉通常被認為是納巴特王國的首都。它北通大馬士革,南經亞喀巴灣可到印度洋和紅海,西面是加薩,東面的沙漠背後是波斯灣。
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很可能是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特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特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3世紀時,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1812年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是第一個描述該地的歐洲人。
建築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聞名。這裡的岩石呈褐色、紅色、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不同顏色岩石的扭曲岩層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
佩特拉古城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名為「蛇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2004年一家倫敦的建築公司正在此設計一條造價二百萬英鎊的遊客過道。
古城核心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是鑿在陡岩上的宏偉的卡茲尼神殿。入口有羅馬柱,殿內有聖母像和壁畫。另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城中還有許多寺院、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鑿山而建。
現狀
佩特拉現有100多名居民,一部分仍然住在洞窟裡。
1985年12月6日佩特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1989年電影《聖戰奇兵》中印第安那·瓊斯到此地尋找聖杯,使佩特拉蜚聲遠播。
2005年5月,秘魯的馬丘比丘成為了佩特拉的姐妹城市。兩個城市都在所屬文明中有著中心地位,並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約旦南部的佩特拉(Petra)古城遺址的景觀在「印地安瓊斯」電影中,最後一幕就是法老的寶藏,也是今天旅行的重頭戲,導遊一直擔心有些人體力會不濟,因要走7小時左右的路程。一般佩特拉要走遍最好用三天的時間,我們則以一天的時間看兩天的景點。
佩特拉是約旦人氣最旺的觀光地點,也是聯合國世界遺產榜上有名的地方。在一堆一堆的旅行團體當中,還有不少朝聖團與攝影團,在氣勢磅礡的美景裡,隨著導覽員的步筏,我迷失在這天堂與皇宮般的時空與地域。
佩特拉是Nabatean人於BC3世紀,在玫瑰色岩石群中建立起來的城市,他們在岩壁上雕鑿出宮殿、神廟、墓室/住家。
此城控制著大馬士革與阿拉伯間的通商之路,也是海上絲路的中繼站(印度來的絲綢及香料經海上至紅海,再由路上運往北方,需經過佩特拉,歐洲的貨物要經海路輸往東方亦須經過此地),由於商業發達,以佩特拉為首都的Nabateanh曾一度非常強大
(BC3世紀時,由於埃及托勒斯王朝與Seleucids I(統理敘利亞)交惡,商隊不經兩國領域,返由佩特拉轉運),政治獨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AD106年,終被羅馬併吞,Nabatean遷都至Bosra。
佩特拉 Petra 在聖經有多處的記載,佩特拉是希臘文Peter的轉音,彼德Peter在希臘文的意思為岩石。馬可福音3:13~16中敘述西門(Simon)改名彼德(Peter),彼德為耶穌十二門徒中第一位大弟子,耶穌勉勵彼得要如磐石般的堅硬、穩固。
佩特拉在西元前2世紀初,隨著海上絲路的開啟,佩特拉因在岩石之中,隱蔽性高且出入只有一條路,一躍而上貿易的重鎮,經營此貿易的民族為納巴提恩人(Nabataean),納巴提恩人又是從何冒出來,一冒出來即站上世界貿易的舞台,非常的有趣。
創世紀25章第12節至第13節我們可知納巴提恩人的祖先是誰,亞伯拉罕與夏甲生的小孩–以實瑪利(Ishmael),以實瑪利生了十二個小孩,為目前阿拉伯人祖先的十二個源頭,其中的大兒子尼拜約(Nebaioth)即是納巴提恩人的先祖。
而佩特拉位置又是在哪裏,摩西的出埃及記,此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帶領著猶太子民離開埃及,除了摩西外,尚有摩西的哥哥亞倫(Aaron)。民數記33章第39節,記述了“祭司亞倫遵著耶和华的吩咐上何珥山(Mt.Hot)就死在那裡”。
上一篇:新七大奇蹟__里約熱內盧基督像
下一篇:新七大奇蹟__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