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東峽谷記
見今晴空熠熠,午後乃往近處暖東峽谷一走。此峽谷封閉多時,數月前得又開放,便興起往一探究竟。
峽谷經修整後,前段舖有石階,後段則保持原始山徑風貌。峽谷被東勢溪貫穿且縱切得頗深,石壁高低落差約莫有二十米,右側支流經一大斜壁,取名為滑瀑;左側則可以高繞至山腰,再過溪回接,呈一零字形。整體觀來,東勢溪於此谷之中水質清澈,隨處可見到苦花魚翻游礫石間,頗具活力。
惟左側高繞途中,於山壁凹洞處有好骨甕數十座,洞口外側有碑文,其云:
「臺灣人昔由閩粵橫大海入荒陬,臨危禦難,常殖於斯,惟眷念故土,死時歸葬故里為唯一願望,因而撿骨回鄉認祖歸宗,遂成習俗。
屍葬曰兇葬,待經過一定時間,撿骨裝進金斗甕,擇吉地再葬謂之吉葬,稱之『做金』,俗信『九葬九遷,十葬萬年』,若一時吉地難覓,或手頭不寬裕,可在山野挖一窟寄存曰『寄金』,以待覓得吉地,擇日再葬。
無人認領之叢葬屍骨,由鄉耆紳衿聚資集葬即所謂『萬善同歸』,或俗云『大墓公』或『老大公』,單獨無後之屍骸,地方善士亦爭先予以撿骨裝入金斗甕,寄之山窟以待認領,久之鄉人膜拜,靈應有驗就香火不斷,稱為『金斗公』,畜牧業者盛祭之,奉為守護神。
為此種風俗,因時代變遷及交通之發達已鮮有再見,暖東峽谷 內有主無主『金斗』共計六十二個,為本市少數僅存之景象,為開發暖東峽谷 風景區,原擬遷入南榮公墓納骨塔中,茲因市議會決議為讓後人知曉先民有此慎終追遠之良俗,應予美化保留,本府乃於癸酉年元月鳩工改善,並撰此碑已為市民瞻仰并祀。」
原來是早年在此墾荒的先民們,因歿後而暫寄的骨罈。
來臺閩南人的喪儀中,於土葬興盛時期,撿骨是很尋常的風俗,主要原因就是要將先人的骨骸帶回故鄉老家去。
對早期渡海來臺的先民們而言,臺灣只是一個墾荒地、攢錢所,真正的故鄉、安息之地是在海峽的左岸──也許是福建的漳州,泉州,抑或是某個縣府轄區,因此歿於臺灣這一外地後,自然是要求子嗣在若干年後將屍骨撿起,用甕裝殮,以便帶回故鄉得以安息。
不過,隨著時序飛轉,三代、四代之後的子嗣們,在此地也久居而慣了,先人的遺骨也就漸不興回鄉埋葬了,惟撿骨的習俗猶在,只是今日,絕多數的臺灣漢人也不知為何撿骨,以及先人「移民視角」的心理了。
今清明時節一遊暖東峽谷,見及此金斗碑,稍有感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