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02:42:58→☆ 魅格格 ★←

社運媽媽、同志父母...做爸媽有100種方式!?(2017.04.30)

「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的圖片搜尋結果

社運媽媽、同志父母...做爸媽有100種方式

udn 聯合新聞網


台灣社會出現大量親子教養書籍,教導讀者如何成為完美父母。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梁莉芳卻認為,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教導爸媽如何做爸媽,而是創造對孩子、爸媽更友善的社會」。

為此,她編選新書「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打破「好爸爸、好媽媽」的迷思,邀來各種「非典型父母」分享教養經驗。包括原住民、新住民媽媽、同志父母、單親媽媽、育兒仍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社運媽媽」等。

梁莉芳育有一名四歲的孩子。她回憶,當新手父母時,和先生天天忙著「惡補功課」,閱讀各類教養書、上網爬梳資訊、跟著當紅部落客團購嬰兒用品。

然而在「照書養」的過程中,梁莉芳愈讀愈疑惑。她發現,眾所奉行的育兒聖經,對自己的孩子不盡管用;教養專家標榜的好媽媽典範,「帶給自己的挫折也多於幫助。」

梁莉芳認為,坊間的教養書與理論看似派別眾多,基本理念大同小異,皆依據主流的兒童發展理論。比方認為母親是最好的育兒者、教養應以孩子為中心,母親應該拋棄自我全心投入等。

然而每個家庭狀況都不同,教養經驗怎能「標準化」?梁莉芳也發現,性別運動雖提升了台灣女權意識,社會對於母職的要求卻愈趨嚴苛。多數教養書籍預設母親是孩子的最佳照顧者,必須為育兒投入大量心力,犧牲了母親的自我實現。

她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驗。上一代父母教養小孩沒有專家、書本可依循,經驗傳承皆來自上一輩或身邊親友。「這種經驗觀更本土、貼近日常生活經驗。」

孩子一歲多時,梁莉芳跨界成為「半吊子的親職研究者」。她訪談身邊同為父母的朋友,以滾雪球的方式,邀他們介紹其他有意願的受訪者,再邀他們寫文章分享教養經驗,最後收錄30篇文章完成此書。「我們相信父母能從自身的育兒經驗中找到知識與力量,學習成為自己的『專家』。」

在這本書分享教養經驗的爸媽,打破一般人對「教養專家」設下的框架。例如,原住民媽媽談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在漢人社會中尊嚴存在?單親、同志以及障礙家庭,分享如何讓孩子不被孤立成為「不正常家庭」?「社運媽媽」則以自己的例子則告訴讀者,培養小孩成為關心社會議題的公民,比培養競爭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