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人生的常客—孤寂,摸索,壓抑。】(2017.03.02)
- 滔客-2017年03月02日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在《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里,我們看到了孤寂,看到了摸索,看到了壓抑。電影架構為三段式敘述,都是以主人公的稱謂去命名的。第一段孩童時期Ⅰ:Little, 第二段少年時期Ⅱ Chiron及第三段青年時期Ⅲ:Black。導演Barry Jenkins是王家衛和侯孝賢的粉絲,電影風格多少有受兩位大師的影響。但別擔心電影會是文藝感很重的藝術電影,儘管電影的確文藝氣味濃重,但劇情非常容易明了。而攝影及畫面的美,絕對會讓你為之驚艷!摸索
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而小學,是大多數人最開始學習怎麼融入社會的階段。然而在這最初的階段,Chiron就遭到了校園霸凌。在學校,沒有得到同學愛;回到家,也依然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Chiron生長在單親家庭,母親Paula有毒癮,時常將生活艱辛及毒癮發作帶來的作用,將氣出在Chiron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麼,Chiron會和Juan那麼親近的原因。(圖片來源:豆瓣電影)在一次Chiron被同學追逐后躲在販毒區的一間廢棄房子裡,被Juan發現。因為不想回家面對母親,Chiron得以在Juan和女友Teresa的家過一夜。就像是一個暫時的避風港一樣,而Juan就像他的父親。然而Juan自身也是個矛盾體,他教育Chiron,但自身也是個毒品販子。Chiron在一次在Juan家吃飯時,問Juan和Teresa「Faggot」是什麼意思,那是同學叫他的其中一個名詞。Juan回答這是對同性戀者的侮辱性名詞。Chiron問那他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同性戀者,Juan回答將來你就會知道了。而Chiron也問了Juan是否是毒癮販子,Juan回答是后,他隨即就離開了。或許Chiron有許多的疑問,對於自己為何被霸凌;像導師的Juan卻是毒品販子;母親為何對他總是有不滿及失望。或許成長就是,你了解世界沒有非黑即白。壓抑
在少年這青澀的階段,我們開始感覺到了隨著年齡增長,除了身理,心裡也隨著起了變化。我們開始有著之前沒有過的感覺。在一般文藝電影,或許會稱為,“情竇初開”。然而,對於大多數同性戀者來說,發現了自己的性向后一開始難免會迷失及壓抑。(圖片來源:豆瓣電影)到了中學,霸凌在Chiron身上越演越烈。原本一直壓抑不反擊的Chiron在第二段的最後,最終爆發了。他揮起拳頭,第一次反擊。孤寂
其實人一出生都是孤獨,一生都在為填滿空虛而奔波。對於Chiron來說,母親的陪伴就像是夢魘。而Juan對於他的影響是深刻的,成年後的他也成了毒品販子。然而,Juan沒有陪伴他成長就離開了。對於友情,他充滿恐懼。對於愛情,他從未釋放內心的自己。直到一通電話,少年時期愛慕的對象,Kevin找他后,讓他第一次赤裸的面對自己,也坦誠的道出了真心。躺在Kevin肩膀上的Chiron那安心的模樣。看到這裡,我們看到鏡頭切換。(圖片來源:豆瓣電影)鏡頭上,月光下的男孩,是藍色的。暗色調的漆黑大海,蒼涼的月光及我們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那個自己。那個對世界還是一知半解,對生命充滿的自己,對夢想有著赤子之心的自己。每個人都是孩子,都希望能被溫柔眷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