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小孩跟自己不一樣,真的不容易...一個以色列媽媽談女兒的「出櫃」...(2016.07.06)
我有一個鄰居和善熱情,充滿活力。她家中有六個女兒,家庭教育看起來自由開放。她跟她老公只有在大節日會上禮拜堂,但她在「贖罪日」會禁食,在「逾越節」會壓著六個女兒在家裡做傳統大掃除,不吃有酵的食物,甚至會去要求小孩就讀的學校,要遵守這些規定。
做為鄰居,我們的交往算是頻繁,我家小孩也都很喜歡她家的小孩子們,對於我這個「異教徒」與我家這些「異教徒的小孩們」,他們也都友善對待。也因為如此,小孩去她家玩之後會帶回一些問題:「為什麼我們家在逾越節吃麵包?」、「為什麼不可以吃肉又喝牛奶?」
有次我家小孩甚至「白目」跟鄰居說:「我爸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
還好鄰居個性成熟開放,跟我小孩回答道:「有些人信上帝,有些人不信上帝,我是那個信上帝,相信上帝會帶領猶太人的人。」
一次鄰居媽媽們的深夜聚會。大家聊到那陣子教養上的酸甜苦樂心情,那一年之中嫁了兩個女兒的鄰居突然開口說,她有個女兒跟她「出櫃」。
說到「出櫃」兩個字,她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我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反應。我向來支持多元成家,加上我的小孩年紀還小沒有性向問題,我其實無法理解她的痛苦與悲傷是從哪裡而來,因此,我選擇沈默。
「妳現在心情如何?」「妳丈夫的接受度如何?」「妳以前有注意到什麼嗎?」「以前有交男朋友嗎?」
一連串的問題,但我有注意到,大家的問題非常的貼心而中性。
鄰居提到是家中已經離家七年的女兒,目前27歲,住在特拉維夫。其實在女兒國中時她就有懷疑過,但她選擇不要開口談這個議題,這些年來也沒有交過男朋友,總是跟女生混在一起…,那天女兒跟她與她老公表態時,她當場崩潰大哭,無法面對她的女兒…。
「我跟小孩說,我很震驚,不知怎麼面對這個違反我的信仰的事實,我需要時間消化。但我跟她說我還是愛她,我們哭成一團…」
那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做媽的開始重新調整她對女兒的認知,跟她的信仰。女兒坦承的告訴她,她從來沒有喜歡過男生,但因為擔心失去她與爸爸的愛,擔心他們會傷心與失望,所以沒有開口。不過當完兵後移居特拉維夫,在那個對於同性戀團體非常友善與支持的城市,她認識了更多與自己相同的人,聽到了大家的出櫃故事,大家支持她跟父母出櫃,要她相信父母對她的愛會超越一切。
「我現在接受了這個狀況,對我而言,她還是我女兒,我希望她幸福快樂」雖然是這樣說,她還是繼續掉眼淚「不管別人怎麼想,她都是我的女兒,但要接受小孩是不一樣的人,真的不容易!」
而這麼簡單一句話,也把我震出我的思考本位,讓我跳出那個「贊同同性戀是進步不進步?」、「同性戀是美麗還是醜惡」、「喜歡同性是應該不應該」的價值判斷框框,讓我,可以更人性的看待這個問題。
鄰居的痛苦,來自於孩子跟她不一樣。這是每個父母都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在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個父母都對於這個小孩有屬於他們的期待:小孩「健康」、「正常」、「聰明美麗」、「以後出人頭地幫我買房買車」…最少要唸好書,找個工作,結婚生子…像自己一樣。
而當父母發現小孩其實是跟他不一樣的,無論是先天性疾病,或是個性差異、氣質不同,那種「我怎麼會生出這種小孩」、「怎麼這個小孩的個性跟我如此不同?」的吃驚、恐懼、擔心世人的眼光、擔心孩子的未來、擔心自己與小孩的未來關係…是這些負面情緒讓很多父母無法面對與承受,因此把自己的挫折與憤怒發洩在自己無能為力改變的小孩身上。
「從另一個角度想,她願意『出櫃』代表對妳的愛與信任,她願意把一切攤在陽光下,繼續做忠於自己,代表妳的教育很成功。」這時另一個媽媽開口這樣說:「再說,出櫃不代表妳女兒變了;相反的,妳女兒一直沒有變,她一直是這樣,不是不知不覺的變成這樣,也不是突然變成這樣。要變的只是妳的期待與看法,她出不出櫃一樣是妳的女兒。」
有個養了資優小孩的媽媽說,她的小孩從小考試都拿一百分,國中還跳級,當兵時也在以色列軍隊最優秀的單位,看來前途無限。結果當完兵後不肯唸大學,組樂團去了,當初小孩的決定,讓父母的下巴掉了幾個月闔不起來。她說:「不管你一開始對小孩有多少期待,覺得小孩有多像你。絕大多數的小孩都會讓你吃驚,他們最後總會長成一個跟你期待不一樣的大人。其實我們該做的是給多一點支持與愛,少一點對於小孩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