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沒有不自然!瑞典研究:同性戀基因讓異性繁殖能力變強。(2016.05.27)
同性戀不自然?自然界中已有超過1500種動物被觀察到同性戀行為,最近更有瑞典研究團隊發表:同性戀基因可能有益族群存續與發展。
演化學者達爾文曾提出,動物的性衝動是為了促進繁殖活動,因此皆以異性戀為前提的假說,過去專家也把部分動物的同性性行為當成特例,但自然界中的同性戀,比起達爾文所想的還要普通。包括雞、貓、無尾熊、鴯鶓、海豚、魚類,甚至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目前人類已發現超過1500種動物的同性戀,其中有3分之1留有可靠紀錄。
理論上,動物的雌雄個體共享大多數基因,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生態遺傳研究團隊提出假說,致使動物展現同性性行為傾向的基因,在異性身上時會對群體帶來好處。為確定其假說,研究者選用米蟲作為實驗對象,結果發現雖然多數雄蟲出現同性戀行為,雌蟲的繁殖力卻反而變高了。
被選中的米蟲,無論雌雄,都有低頻率的同性性行為傾向。研究團隊使用人工配種技術,培育出具有同性戀傾向的群體。相較一般對照組,這群體中的雄性,雖然傾向忙著跟同性假交配,但它們的姊妹卻生下更多的卵,並留下更多後代。
研究團隊的結論是,同性戀傾向之所以只在單性身上展現,是因為會為異性個體帶來好處,於是相關基因就在自然選擇下被保存下來,這也被認為是許多動物展現同性性行為傾向的基本原理。專家認為,自然界中與同性戀相關的研究,一直被視為禁忌,但性行為並非只有繁殖功能,還能讓群體功能發揮得更加順暢。例如,行群體生活的動物,同性戀行為能讓過剩的雄性滿足,並強化雄性個體間的關係,達到社會功能。
2010年夏威夷大學在歐胡島上展開研究,在一個規模高達120隻的信天翁群體觀察到多數成員的同性戀行為。有3分之1的伴侶是雌性同性戀,DNA分析更指出部份雌性可以維持長達19年的同性伴侶關係。雖然這些雌性會與雄鳥交配,但孵蛋育雛都是由兩隻雌鳥共同進行。
還有紀錄顯示,企鵝的男同性戀情侶也會孵蛋育幼。最近德國柏林動物園發現一對只跟同性交配的公國王企鵝,這兩隻企鵝分別叫做 Stan 跟 Olli ,本來是被送去跟母企鵝配種,結果園方卻發現牠們對異性一點興趣都沒有,而且整天形影不離,過了老久也沒讓母企鵝產下受精卵,最後被成全送到同性戀企鵝專用的動物園,負責幫沒興趣孵蛋的母企鵝照顧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