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跨性別政策包含的重要理念。(2016.05.20)
美國“廁所令”背後“難唸的經”
不能“因為其他人不舒服”,就損害弱勢群體應當享有的平等權益。所有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發現自己在某一時刻,屬於某一類別的弱勢群體。
近日,在白宮授意下,美國司法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重要指導”通知,要求全美使用聯邦政府教育經費的學區、學院和大學允許跨性別學生按照自己認同的心理性別使用衛生間、更衣室,參加單一性別的運動隊、體育比賽、特定課程和課外活動,入住學校男生或女生宿舍等,並須在升學等方面對他們的跨性別身份保密。
一時間,美國物議沸騰。有民主黨選民稱讚:太正確了,這是民權運動的重要突破;有共和黨選民悲嘆:簡直瘋了,這社會怎麼了?至少十幾個共和黨主政的紅州公開反對,認為總統濫用權力,亦有法律界人士指責這一通知違憲。在德克薩斯州,十幾名中學生和家長一起上街抗議。據報載,當時有位跨性別女士上前懇切講述自己幼時經歷,請求“不要奪走我的權利”。一位女中學生回答道:“也請不要剝奪我的權利,我想要安全。”
去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也曾鬧得沸沸揚揚。但兩情相悅,與他人無涉。這次情況卻有所不同,遠不僅僅是觀念之爭和政治爭鬥。奧巴馬政府不是要求公立學校為跨性別學生單獨設立廁所,而是要求允許他們按照“心理性別”如廁,無須醫生診斷,無須改變性徵,並且下至小學,上至大學,幾乎涵蓋所有使用聯邦政府經費的教育機構。這就不僅關涉跨性別學生,也關係到所有在校學生的隱私和安全。即便是民權運動的忠實支持者,擔心“廁所令”過於激進的也不乏其人。
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在美國被統稱為LGBT。保障他們不受歧視地享受平等權益,是近年美國民權運動的核心主題之一。但在政治正確性的大原則下,究竟具體採取什麼樣的平權政策,構成民主、共和兩黨的一大分野,其背後則是兩黨選民及各種社會群體的意見和利益分裂,每每難以調和。照顧一方的權益和感受,便可能意味著另一方的權益和感受受到傷害。都是天下父母心,都是在讀學生,一碗水應該端平,但在現實中談何容易。跨性別者要想融入他們希望認同的性別群體,並非簡單靠觀念的進步、政府的扶持就能辦到。
因此,拋開“廁所令”在美國大選之年火上澆油的黨爭、政爭和選票之爭等不談,從社會管理的角度,這樣一項爭議巨大、牽涉面廣、反對聲洶湧而又不具法律強制效力的政策,最終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施行?政策所帶來的一系列疑問和難題又如何求解?比如如何防範不法之徒濫用這一政策?如何保障非跨性別者的隱私和安全?聽任青少年過早確定心理性別是否妥當?奧巴馬政府的“重要指導”看似字斟句酌,具體規定中,哪些“可以”如何如何,哪些“必須”如何如何,細微處相當講究。即便如此,出台後也被挑出不少毛病。
不過,圍繞“廁所令”,應該看到兩個普遍共識:一是以反對一切歧視為主旨的政治正確性原則受到尊重;二是各方都表示要將紛爭交付法律來解決,即便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也在所不惜。“重要指導”通知下發之前,美國司法部已和此前禁止學生跨性別如廁的北卡羅來納州提起了相互訴訟。圍繞與聯邦政府教育撥款掛鉤的“廁所令”,未來司法部和各州打官司的可能性也很大。法官之鎚,不僅為官司定音,也是平息社會紛爭的有效途徑。
“廁所令”裡,包含民權運動的一個重要理念,那就是不能“因為其他人不舒服”,就損害弱勢群體應當享有的平等權益。雖說理念與現實總有一段距離,貫徹理念的政策也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這樣的理念仍然值得倍加珍惜。所有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發現自己在某一時刻,屬於某一類別的弱勢群體,非跨性別者並不是孤例。
(徐劍梅|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