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 10:01:44→☆ 魅格格 ★←

不只是偏見的問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仇視同性戀者,平均壽命恐比一般人少2.5年。(2015.11.03)

恐同要人命或許不是單純的誇飾法而已:一項2014年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表明,持有高度恐同偏見者平均壽命少於較無恐同偏見者2.5年。

這項由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Mark Hatzenbuehler博士所領導的研究爬梳了美國社會普查(General Social Survey)1988~2008二十年間20,226名異性戀者根據他們在接受GSS調查的回覆評估其恐同偏見的程度,這些問題包括:

1.如果在你生活的社區中,有人主張應該把公共圖書館中,正面描述同性戀的書剔除,你是否會支持這項建議?

2.你是否同意公開出櫃的教授在大學任教?

3.如果公開出櫃的人想在你所居住的社區演講,你認為這是可以被允許的嗎?

4.你認為兩個成年人間的同性性行為是適當的?有時適當?還是只要是同性性行為一定是錯的?

研究者將其資料與美國國家死亡指數(National Death Index)進行對比,分析恐同偏見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在排除了年齡、種族、婚姻狀況、收入等因素後,發現持有高恐同者的預期壽命低於低恐同者約2.5年,特別是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尤為顯著。

由於該研究設計旨在發掘恐同偏見與死亡率之相關性,並沒有回答造成恐同偏見持有者預期壽命減少的原因,研究者只能提出可能的猜測:先前的研究證據顯示,持有偏見者在接觸其偏見目標或相關資訊時容易產生憤怒、侵略性等情緒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壓力容易導致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暴食、吸菸和過度飲酒等等。

但研究者也在論文中表示他們無法確定是恐同偏見「造成」了死亡率上升,還是持有恐同偏見者本身因偏見造成的其他因素所導致。

死於恐同或許不只是誇飾法



在1988~2008年間,居住在低與高恐同程度地區的樣本存活百分比 恐同者要避免死亡風險,或許只要停止偏見就可以了,但有另一群受到恐同偏見傷害的族群卻沒有選擇,也就是受到偏見壓迫的性少數本族群本身。

另一項由Mark Hatzenbuehler領導,刊登於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發現恐同偏見對於性少數族群的傷害也不遑多讓:居住在高度恐同偏見環境的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LGB)相較居住於低恐同偏見環境LGB族群預期壽命平均少了12年。

領導研究的Mark Hatzenbuehler博士在科學日報(ScienceDaily)的新聞稿表示:「我們發現在高偏見環境下的性少數族群預期壽命低於居住於較低偏見環境者,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年齡等其他因素。」

該研究先爬梳美國社會普查1988~2008年21,045名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居住的社區分佈,並根據本文先前提到的前一個研究中,用以評估恐同程度的四個問題在GSS中留下的資料,分析各個社區恐同氛圍的強度,最後再和全國死亡指數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居住環境的恐同氛圍和性少數族群的死亡率有顯著相關,到了2008年,92%居住於低歧視環境的性少數族群依然健在,居住在高歧視環境的性少數族群卻只剩下78%存活下來。死於自殺、謀殺或暴力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高歧視環境底下大幅上升,居住於高恐同環境死於自殺者的平均年齡為37.5歲,相較於低恐同環境自殺者的55.7歲足足差了18年,且前者被謀殺率更是高達為後者三倍之多。

記得去年國際反恐同日凱道上的百道墓碑以裝置藝術的形式表達反恐同訴求,從社會醫學的角度來看,或許「因恐同而死」的指控未必空穴來風。

 

專欄簡介_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PanSci泛科學」專欄文章列表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