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5 00:50:15→☆ 魅格格 ★←

恐同症要人命也許並不誇張(圖)。(2015.11.04)

恐同症要人命也許並不誇張(圖)

1998年,民眾悼念被謀殺的同性戀學生馬修·謝帕德,一些標語牌上寫著“恐同殺人”

  恐同要人命,或許並不誇張。2014年發表於《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報告指出,持有嚴重偏見的恐同者,平均壽命比輕度恐同者少2.5年。

  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馬克·哈茲恩布勒博士(Dr Mark Hatzenbuehler)主導的這項研究,對1988至2008年美國社會普查中接受性取向偏見評估的20226名異性戀者進行分析,他們都回答過以下問題:

  ⒈ 在你生活的社區,如果有人要求從公共圖書館中撤除正面描述同性戀的書籍,你是否支持?

  ⒉ 你是否贊成已經出櫃的同性戀教授在大學執教?

  ⒊ 如果已經出櫃的人士想在你居住的社區演講,你認為可以允許嗎?

  ⒋ 你認為兩個成年人的同性性行為是否適當?某些時候適當?還是凡是同性性行為就是錯的?

  研究人員將調查數據和美國全國死亡指數進行對比,分析恐同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他們排除年齡、種族、婚姻狀態、收入等因素後,發現嚴重恐同者的預期壽命比輕度恐同者少2.5年左右,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尤為明顯。

  這項研究沒有揭示恐同者壽命減少的原因,僅提出一些猜測。研究人員表示,過去的研究證明,有偏見的人士在接觸偏見目標或相關信息時容易出現憤怒情緒和侵略性行為,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壓力容易導致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究竟是恐同偏見“造成”死亡率上升?還是偏見引發的其他因素導致恐同者減壽?目前他們還不清楚。

  死於恐同或許並不誇張

  對恐同者來說,擯棄偏見也許就能降低死亡風險,但被恐同症傷害的性少數群體卻沒有選擇。

  根據哈茲恩布勒博士主導的另一項研究,生活在嚴重恐同環境下的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LGB),預期壽命比輕度恐同環境下的LGB群體平均減少12年。

  研究報告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 Medicine)雜誌,哈茲恩布勒博士通過《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指出:“歧視對預期壽命帶來的影響,獨立於家庭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年齡等因素之外。”

  這項研究同樣以1988至2008年美國社會普查資料為基礎,整理出21045名LGB人士定居的社區分佈情況,再結合前述研究中的性取向偏見評估資料,分析各社區的恐同氛圍強弱,最後與美國全國死亡指數進行對比。

  分析發現,生活環境的恐同氛圍與LGB群體的死亡率有顯著關聯。在2008年,92%居住在輕度歧視環境下的LGB人士依然健在,但在嚴重歧視的環境下,LGB人士的存活率只有78%。

  在歧視嚴重的社區,自殺、謀殺、暴力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上升​​。在這種社區自殺的人士,平均年齡只有37.5歲,而輕度恐同環境下的自殺者,平均年齡為55.7歲,兩者相差18年,而且前者被謀殺的機率比後者高3倍。

  所以,從社會醫學角度來看,“恐同殺人”的說法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來源:泛科學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