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女同情侶的愛情世界(圖)。(2015.08.29)
陶六日和皮皮牽手走在大街上,身為同性戀者的她們不避諱別人的眼光
看威海女同的“愛情世界”
近日,因不滿高校教材將同性戀視為病態,中山大學90後女生秋白將教育部告上法庭。同性戀話題因此又開始被人們熱議。
其實,不管人們贊同或反對,作為客觀而隱秘的存在,同性戀就在我們身邊。在威海,就有這樣一對女同戀人——陶六日(化名)和皮皮(化名),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她們的世界,聽聽她們的故事。
兩情相悅,她和她走到一起
七夕前夜,我們如約見到了陶六日。利落的短髮,反戴著棒球帽,白T卹黑褲子,腳上一雙運動鞋,大咧的性格和有點厚重的嗓音……眼前的陶六日看起來像個小伙子。
在她們的世界裡,陶六日是“男生”。“皮皮有事,晚點過來。”陶六日在手機上翻出兩人的合影,她身邊的女孩明眸紅唇,一臉幸福。“這就是我女朋友皮皮,她很溫柔,也很懂事。”陶六日說。
25歲的陶六日在初中時就覺察到自己跟其他女生不同。“比起男生,我會很注意漂亮的女生。”上高中後,陶六日從網絡上了解了“同性戀”,這才明白自己為何會與眾不同,“天生就這樣,別無選擇。”
就在我們聊得津津有味時,一個女生推門進來,陶六日馬上迎了上去。精緻的妝容,白色的吊帶T卹,黑色闊腿褲,綁帶高跟鞋……這個女人味十足的女生就是皮皮。
陶六日牽著皮皮的手回到座位。皮皮說話時,陶六日常在旁打趣。紅唇微噘,一扭頭一跺腳,皮皮的一笑一顰中,都滿是小女人的嬌羞。她倆間的默契,與熱戀的異性情侶沒什麼兩樣。
與陶六日不同,皮皮喜歡同性是“後天的”。19歲的她曾談過一個男朋友,兩人分手後,皮皮不知才何時開始,對女生也有好感。
2011年,在朋友的介紹下,皮皮第一次見到陶六日。“藍色的襯衣、牛仔褲,很帥氣,當時就特別心動。”皮皮至今仍記她們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初次見面後,她倆之間並沒有什麼交集,直到去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兩人再次邂逅。
“那時的感覺是:咦?好像在哪兒見過。”再次見到意中人的皮皮主動展開追求,去年9月她們確定了關係。
逛街看電影,她們的愛情與異性戀無異
陶六日和皮皮合租一套房子,養了兩隻小狗。兩人平時一起逛逛街、看看電影,生活與普通情侶無異。
在遇見皮皮之前,陶六日曾談過三次戀愛,對方都是女生。“其中一個處了一個星期,另外兩個都處了兩年以上。”陶六日說。
陶六日坦言,皮皮不是自己喜歡的女生類型。“我的女朋友,要么能歌,要么善舞。”愛好街舞的陶六日對女朋友有以前有個不成文的擇偶標準,前幾任女友都佔了其中一項,而皮皮既不能歌,也不善舞。“但喜歡一個人是沒有道理的,愛情來的時候,所有要求都會作廢。”對於接受皮皮做女友,她笑稱自己是“栽”到了皮皮手裡。
像異性戀一樣,陶六日和皮皮的感情生活也有很多甜蜜瞬間。有一次,工作中的陶六日在微信上無意中說肚子餓了,半個多小時後,皮皮就抱著一堆零食出現在她面前。感動陶六日的,很多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細節:生病時噓寒問暖,生活中體貼入微……
皮皮鍾情的是陶六日的帥氣外表,還有超過自己的成熟。生活中,皮皮遇到一些事情時,年長6歲的陶六日總是可以給出很好的建議。“我們的愛情跟異性戀沒什麼不同。”陶六日說,每次看到自己受到女生歡迎,皮皮都會吃醋。
為了陶六日,皮皮改變了很多。陶六日一句“我還是喜歡頭髮長點的姑娘”,短髮的皮皮就特意留起了長發。陶六日比較喜歡禦姐範,皮皮就學會了化妝,穿衣風格也由原來的休閒裝變得更有女人味。
七夕這天,陶六日要加班到次日凌晨兩點,所以沒有安排特別的約會計劃。這意味著,皮皮這天將收不到鮮花,並且得一個人過節,不過皮皮對此並不介意。“這些都是形式,如果感情好,每天都是情人節。”皮皮說。
風波之前,她們想享受一下平靜生活
晚上8點,採訪結束,陶六日和皮皮攜手離開。兩人走在大街上,十指相扣,不時還會有親密舉動。霓虹燈下,她們的背影和很多情侶一樣。
這麼多年,陶六日也曾遇到過別人異樣的眼光。“那種眼神,讓人心里特別不自在。”她說,自己曾經常參加同性戀的聚會,主要是為了認識對方,了解自己不是一個人,“現在這種聚會很少了,主要通過玩交友軟件交流。”
在朋友間,陶六日和皮皮已經出櫃。但是對於家人,她們還是選擇隱瞞。
陶六日曾經帶皮皮回過家,媽媽很喜歡皮皮。雖然對女兒的性取向有所覺察,但母女倆之間的窗戶紙一直也沒戳破過,不過媽媽常叮囑女兒“不要做傻事”。
一天半夜,皮皮帶陶六日回自己家,結果被媽媽叫出門外,問她怎麼帶一個男生回來。“陶六日是女生,只是打扮中性。”皮皮解釋了很多遍,媽媽才相信。
皮皮曾嘗試跟媽媽討論同性戀的話題,為了說服媽媽,她還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給媽媽看。媽媽看後沉默了很久,最後問了一句:“你是不是同性戀。”皮皮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打岔過去。“媽媽覺得我年齡太小,這一切都只是玩玩。”皮皮說。
陶六日和皮皮暫時都沒有向父母出櫃的打算。“現在跟父母說還太早,我們還沒有到被逼婚的時候。”陶六日說,出櫃後肯定會引起風波,她們想在風波到來前,好好享受一下平靜的生活。(威海晚報記者高傑韓盼盼文/圖)
因性取向與眾不同,同性戀者在時下社會要承受很大的壓力
有家庭壓力,更有社會壓力
直面同性戀者的真實生存現狀
在茫茫人海中,陶六日和皮皮的身影並不是孤單地存在著。據統計,男女同性戀人口在人群中能占到3%至4%。
對於異性戀來說,戀愛的結局是結婚生子,而對於同性戀來說,未來卻是意味著各種壓力和尷尬。他(她)們有時候願意站出來,只是為了讓更多人理性認識這個群體。
“這樣的愛情是見不得光的”
27歲的阿其最近總是不敢打電話回家。“每次拿起電話時,還沒說上兩句,爸媽就開始逼婚。”她說,在父母看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兒已經老大不小了,卻每天總是一副男孩子的打扮,還遲遲不往家裡領男朋友,真讓人著急。
然而,讓阿其的父母怎麼也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女兒喜歡的也是女生。“我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父母的心我絕對不能傷。”阿其不敢告訴父母真相,也從沒嘗試過在父母前提起同性戀這個詞,在她看來,父母那個年紀的人是接受不了同性戀的。
阿其曾與幾位女生談過戀愛,最長一次達4年之久,但最後都分開了。最近,她又遇到一個喜歡的女生,不過她誰也沒有告訴。“這樣的愛情是見不得光的。”阿其說,只有自己最親近的朋友才知道她的性別取向,她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但想保護自己愛的人不受傷害,保護父母不受傷害。
曾經有男生追求過阿其,但是阿其沒有答應。“因為我不可能喜歡,所以也不能害別人。”阿其苦笑著說,她不知道現在的生活還能堅持多久,未來肯定得找一個人結婚,雖然感覺不會幸福,但“也沒有其他選擇”。
“不應對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恥”
同性戀者大都有自己的圈子,其中大部分人都向外界隱瞞自己的戀情,出櫃成功者極少,阿丹就是其中之一。
22歲的阿丹從初中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戀,這些年,她談了4次戀愛,現在是單身。阿丹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18歲那年,她向母親“出櫃”。“當時沒有想很多,就只想做自己。”阿丹說。
聽完女兒的話後,阿丹的母親並沒有大發雷霆,只是在沉默了很長時間後說:“未來日子你自己過,我干涉不了,也不會和你一起生活一輩子,你覺得可以就可以。 ”
在現實生活中,我行我素的阿丹對別人的看法不屑一顧。“那些在乎別人看法的同性戀,多是自我認同感不高,多數原因還是在自己身上。”阿丹覺得,同性戀者不應對自身身份感到羞恥。
阿丹還一直在做同性戀平等權這方面的工作,想通過正確宣傳同性戀,傳播同性戀知識,提高自我認知。每年5月17日是“ 國際不再恐同日 ”,在這一天,阿丹也會組織一些活動。“希望藉助更多的力量,發出同性戀者的聲音。”她 說。
“期待有一天同性婚姻能合法化”
在一些形式婚姻 (形婚)婚戀網站上,徵集對象的人很多,33歲的阿文這幾天也在一家形婚婚戀網上發布了征婚啟事。
在同性戀圈裡,形婚多是指一個男同性戀和一個女同性戀結婚。當父母逼婚的壓力越來越大,不願出櫃的同性戀者中,有的就會選擇形婚。
“如果不結婚的話,面對父母一直都不輕鬆。”作為一名男同,阿文打算婚後與對方共同照顧彼此的父母,表面相愛和睦,但雙方互不干預彼此的生活。
像阿文這樣在網上發布形婚徵婚啟事的人並不佔少數,陶六日也想過選擇這一方式。“形婚並不像看起來這麼簡單,還有很多經濟等方面的原因。”陶六日說,她曾考慮過,如果出櫃受到父母阻擋就選擇形婚,並特意上網查找過很多跟形婚有關的事例。
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對形婚並不贊同。“西方是一個個人本位的社會,個人的快樂放在首位,而在中國,把家庭的傳承,家庭的責任,傳宗接代,放在首位。”李銀河此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過,在美國,一個同性戀很少會找一個異性結婚,在中國,統計數字顯示,有70%的同性戀,會因社會壓力選擇和異性結婚。
在陶六日看來,未來最壞的打算就是形婚,但她對未來卻很期待。“社會是會向前發展的,6月底,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同性婚姻合乎憲法,這也是全球第21個在全境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同性婚姻在中國也會合法化。”她說。
大學輔導員:對同性戀學生報以理解的態度
在高校中,很多輔導員都曾遇到過學生中有同性戀的情況,有時他們也在一起交流這個問題。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哈工大(威海)輔導員楊薇。
楊薇說,2001年,中國醫學界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去除。遇到學生有同性戀的傾向時,她一般首先報以非常理解的態度,然後持續觀察。
“平時以合適的方式,向學生普及同性戀知識,避免學生因為好奇而嘗試同性戀。”楊薇說,一般情況下,當他們發現時,同性戀很可能已經是既成現實,而在學校談戀愛時,同性戀比異性戀承受更大的壓力,“如果所有的人都反對,他們的壓力無處疏導,可能會因此做出極端的行為。”
在楊薇看來,同性戀群體在社會上就是一個孤島。“當沒人可以認同他(她)們時,老師會做第一個認同他們的人。”楊薇說,只有贏得了他(她)們的信任,他(她)們才會在最無助的時候向自己求助。
楊薇也會在合適的時候普及同性戀的知識,例如世界艾滋病宣傳日。有時在思政課上,談到青春期戀愛有關的話題時,她也會提到:如果發現身邊有同性相處,要報以理解的態度。
大部分家長仍持反對態度
“如果您的孩子是同性戀,你們會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記者隨機採訪了不同年齡段的幾位家長,很多家長對此都持反對態度。
50後市民劉女士:“我肯定不能接受同性戀,我覺得這是一種變態的行為,不屬於人類正常發展中應該有的行為。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在一起。 ”
60後市民楊先生:“肯定反對。如果我的孩子說自己是同性戀,肯定先打罵一頓。這肯定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可以改正的。”
70後市民劉先生:“至少目前接受不了。雖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戀,肯定先扭轉一下他的思想。改不了再說。”
80後市民鄭女士:“我只能說能理解。我身邊的朋友也有同性戀的。現在我的孩子還沒長大,如果是的話,肯定把孩子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但是我內心會非常痛苦。”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威海晚報記者高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