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平權!好萊塢11部重要影視作品。(2015.06.28)
(取自網路)
〔自由時報記者徐卉/綜合報導〕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26日裁定禁止同性結婚之州的禁令無效,等於宣告全美允許同性婚姻。美國電影網站《爛番茄》也馬上整理出11部對同志權益有重要意義的好萊塢影視作品,給觀眾參考。
石牆事件是美國同性戀運動史上,一件重要大事,同性戀不願繼續忍氣吞聲,決定替自己爭取權益。(取自網路)
談到美國同性戀運動,就不能不提「石牆事件」,1969年6月28日凌晨的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石牆酒吧,因當時警察常暴力取締同性戀酒吧,終於引起同性戀者回擊,開始遊行反抗示威。這天不僅成了「同志驕傲日」,也激勵各國出現同性戀組織。1984年的紀錄片《石牆之前》(Before Stonewall),就找出大量相關資料跟當事人現身說法,回顧20年代到石牆事件之間,美國同性戀爭權的歷史。
《愛的甘露》描繪蕾絲邊的愛情,最後有個甜蜜幸福的結局。(取自網路)
1985年的拉子經典《愛的甘露》(Desert Hearts)也被視為重要作品,描述1959年一名35歲的英文女教授正在打離婚官司,搬家後跟一名年輕女孩墜入愛河,片中不乏火熱吻戲,最後也有個幸福結局。
《費城》由湯姆漢克、丹佐華盛頓主演,兩人一起對抗大公司歧視同性戀的不公。(取自網路)
探討愛滋病者人權的電影《費城》則改編真人實事,由湯姆漢克飾演費城一間大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儘管工作出色卻在老闆得知他是同性戀且罹患愛滋病後,遭到解僱,他以最後的力量控告老闆和事務所,病情惡化臨死前終於打贏官司。湯姆漢克也憑此角在1993年拿下第一座奧斯卡影帝。
1995年的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就用不一樣的手法,講出好萊塢電影如何看到「非異性戀者」角色,簡單來說像是另個角度的「電影史」,還訪談了湯姆漢克、蘇珊莎蘭登、莉莉湯姆林等人,對隱晦的同性角色情誼有細微的觀察與解讀。
《艾倫愛說笑》出櫃特集中,蘿拉鄧先表示自己是同性戀,讓艾倫狄珍妮很慌張。(取自網路)
而大家熟知的脫口秀主持人艾倫狄珍妮是美國藝人出櫃的重要先鋒,她1994年開始主演影集《艾倫愛說笑》,該影集拍到1997年時,艾倫希望在劇中坦承「我是同性戀」替自己及角色出櫃,卻讓電視台遭恐怖威脅,眾多廣告主也揚言撤廣告,最後代號「Puppy Episode」的出櫃特集仍秘密拍攝,於1997年5月播出,引發各界轟動。但艾倫在影集完結後,一度工作空窗,之後憑努力再創事業高峰,更在2014年主持奧斯卡頒獎典禮獲好評。
《同志亦凡人》以一群住在美國匹茲堡的同性戀好友為故事主角。(取自網路)
2000年開播的影集《同志亦凡人》以一群住在美國匹茲堡的同性戀為故事主角,描述他們的愛情、生活,用日常的方式跟著角色們漸漸理解同性戀族群的內心,以及會遇到的各種狀況,當然也探討了同性婚姻議題。
連恩尼遜主演的《金賽性學教室》,對性有深入探討。(取自網路)
2004年由連恩尼遜主演的電影《金賽性學教室》,他詮釋歷史有名的「性學研究專家」金賽博士,出版過「金賽報告─男性性行為」與「金賽報告─女性性行為」等書,是部兼具科學跟娛樂性的電影。連恩尼遜展現跟「最強老爸」不同的表演方式,甚至有男男吻戲,保證值得一看。
西恩潘在《自由大道》飾演1970年代美國第一個出櫃同志參加政壇選舉的政治家哈維米爾克。(取自網路)
2008年讓西恩潘二奪奧斯卡影帝的《自由大道》,他片中飾演1970年代美國第一個出櫃同志參加政壇選舉的政治家哈維米爾克,也是歷史上重要的同運人士,最後卻遭同為議員的丹懷特槍殺身亡。
而愛滋病議題作品從沒少過,像《瘟疫求生指南》、《世紀的哭泣》、《天使在美國》等。去年HBO自製的電視電影《血熱之心》(The Normal Heart)則描繪1981年,首批愛滋病在美國紐約同性戀群體出現,短時間造成大量死亡,兩名同志創立「男同志健康危機組織」呼籲美國政府正視這疾病,更講出「愛」的真理。
《愛,不散》描述交往39年的老同志,結婚後遭受社會歧視。(取自網路)
2014年電影《愛,不散》則描述交往39年的男同性戀,在紐約州批准同性婚姻後開心去結婚,其中一人卻因同志身份遭任教的天主教學校炒魷魚,兩人困於經濟壓力只能被迫分居,一個搬去跟姪子住、一個搬去跟鄰居住,發現「只想在一起」這簡單的想法居然如此困難。
《嘻哈世家》以逗趣方式,對家庭世代面對同志議題有深入描繪。(取自網路)
2015年開播的影集《嘻哈世家》是個以嘻哈樂為背景的家庭故事,男主角是一家之主也是超級巨星,卻有極大恐同症,他的二兒子是同性戀歌手讓父子關係惡化,劇中大亮點就是兩人化解矛盾,不少人更寫信告訴角色「這部戲給他們很大的勇氣跟爸媽出櫃」。
除了上面整理出的11部作品,每個人心中肯定也有某些關於同性議題,且影響自己很深的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