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7 08:07:00→☆ 魅格格 ★←

性取向強迫症:深怕自己是Gay(圖)。(2015.05.06)

性取向強迫症:深怕自己是Gay(圖)

Photo Illustration by Emil Lendof/The Daily Beast

  Simon不是Gay,卻每天花幾個小時擔憂自己可能是Gay

  由於擔心自己是Gay,他在工作中會避免接觸其他男人,也會避免與男性一對一相處。在家裡他會避開孩子的體育活動,這樣就不會接觸教練和其他爸爸們。

  其實Simon患有性取向強迫症(SO-OCD)——害怕自己是Gay或者被別人當成Gay

  臨床心理學家Monnica T. Williams博士對這一心理現象進行研究。她表示性取向強迫症對臨床診斷是個挑戰,因為它很容易被誤認為內化同性戀恐懼症(internalized homophobia)——某些人的確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或雙性戀者,但她/他的性取向卻令她/他感到很焦慮。相比之下,有性取向強迫症的人雖然不是同性戀者,卻總是需要強迫性地告訴自己不是同性戀者。

  這些保證會讓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人花不少時間舉行某種確認儀式,驗證他們的真實性取向。根據Williams博士的臨床經驗,這些儀式包括內心描繪同性戀行為、確認性刺激、得到愛人的口頭確認,或看同性戀影像,以確保性慾不會因此被喚起。

  以Williams博士的一名病人為例,觀看男同性戀色情片不會讓他達到高潮,相反他在觀看過程中會想到女人,以此確定自己是直男。

  某些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男性會很迫切地希望確認自己不會享受同性戀體驗,導致他們接觸了原本不想接觸的同性。

  患有內在恐同症的人反而不會有這些經歷。Williams博士曾遇到一名病人,這位懷疑自己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中年男子,曾懷疑自己是否應該離開妻子,搬到邁阿密公開出櫃。

  真正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人,在想到結束婚姻和同性生活時,會感到痛苦。

  自動假設每個表現出性取向強迫症的人都想逃到邁阿密的同性戀酒吧,會造成災難性的臨床後果,增加病人和治療專家之間的痛苦,摧毀他們之間的信任。

  Williams博士的一名男性病人,曾經找另外一位心理專家尋求治療。那位專家沒有意識到他有性取向強迫症,而且認為“每個人都是雙性戀者”,因此建議他試著和男性一起生活。5個月後這位病人有了自殺念頭,導致他無法和任何同性在同一個房間相處或一起看電視。

  在沒見過這種情況的人眼裡,這名男子的表現可能會被誤認為內化恐同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或雙性戀人士也會對異性戀產生性取向強迫症,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

  性取向強迫症是一種心理障礙,不是偏執的病理形態,發生頻率很頻繁。美國精神疾病聯盟估計,大約2%的美國人曾在某些時期被診斷出強迫症。據Williams博士觀察,這些患有強迫症的人士中,某個樣本里有9.9%的人,過去或現在有過關於性取向的強迫症,另一個樣本中8%的人目前面臨性取向方面的困擾。基於這些數據,很可能美國有50萬人正經歷性取向困擾。

  在Williams博士的1000多人樣本中,超過四分之一被診斷出強迫症。網上問卷調查的大部分樣本來自男士,女士僅佔25%。這項額外證據表明,雖然女性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可能性更低,但人數更多。

  雖然目前患有性取向強迫症的人較少,但他們承受的痛苦卻不小。Williams博士的團隊發現,超過90%樣本的痛苦等級變動範圍為“很多”到“想自殺”。

  不過對接受治療的人來說,這種痛苦能得到緩解。以Simon為例,性取向強迫症的治療方法與其它強迫症差不多——暴露病人的恐懼、中斷伴隨他們的儀式。

  在Simon的17個療程中,他被給予不少“家庭作業”,包括閱讀男士健身雜誌、觀看同性戀題材的電影《米爾克》和《斷背山》、去同性戀酒吧,以及與女兒的柔力球教練交談。在觀看男同性戀色情片的時候,他也必須提醒自己有點性慾是正常的。

  這些活動鼓勵他認可同性戀,而非時刻提醒自己“同性戀是錯的”。如果他再次擔心自己是Gay,就可以在心裡說:“對,我只不過是Gay而已。”

  在其他情況下,這種治療可能會被誤認為“扭轉療法”(企圖改變性取向的不道德做法)。對Simon來說,這緩解了他的症狀,不用再為此感到恐懼。他的恐懼消失後,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這種潛在的,破壞性如此之大,卻又容易被誤診的精神疾病,顯然還需進一步研究。

  (作者:Samantha Allen/The Daily Beast。編譯:桃子/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