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5 00:21:41→☆ 魅格格 ★←

同性戀題材:交響樂呈現邱妙津傳奇人生(圖)。(2015.05.04)

同性戀題材交響樂呈現邱妙津傳奇人生(圖)

作家邱妙津

  中國時報5月4日報導,上世紀女作家邱妙津致力於同志文學,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自傳色彩濃厚的作品,將身為同性戀者的迷惑與寂寞讓世人知悉。她在巴黎自殺,終年26歲。作曲家顏名秀將通過交響樂,呈現邱妙津前衛神秘的傳奇人生。

  文學音樂結合

  1980年出生的顏名秀,是台灣青年作曲家之一,目前執教於北藝大音樂系,比邱妙津小11歲。“當時我還在念國中,只是有印象,但非常模糊。”長大後讀了邱妙津的作品,格外有感觸。

  “我不是女同志,但我能感受。她的女性筆觸非常敏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傾聽內心的聲音。我感覺她的身體痛苦不比她的心靈承受的苦痛來得多。”這次台灣交響樂團委託她作曲,希望將文學與音樂結合,“我就想起了邱妙津”。

  啟發同志文學

  邱妙津1969年出生於彰化,1991年畢業於台大心理系,創作才華在大學時代就充分展現。她曾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並以《寂寞的群眾》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寫作之餘,邱妙津還義務擔任性心理輔導工作和雜誌社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39分鐘的16厘米影片《鬼的狂歡》。

  1995年6月,邱妙津在巴黎自殺身亡,其驟然去世令台灣文壇驚愕,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彙成為台灣女同志沿用的自我稱呼。最後一部作品《蒙馬特遺書》則由導演魏瑛娟搬進劇場。邱妙津的作品,至今影響力仍歷久不衰。

  顏名秀說,時至今日,很多人已經不認識邱妙津,但她早就通過作品啟發了同志文學與同志運動,“希望通過創作,讓大家再次接觸她的一切”。顏名秀表示,同性戀題材的交響樂並不多見,難度很高,對她來說是一大挑戰。

  交響台灣計劃

  台灣交響樂團即將啟動的作曲家委創“交響台灣”計劃,第一階段除了顏名秀之外,還有賴德和、錢南章、楊聰賢、潘世姬、陳士惠、黃思瑜、林京美等作曲家創作,橫跨老中青三代。樂團藝術顧問簡文彬說,文學作品和樂曲形式將由作曲家自由發揮,創作計劃長達五年,希望邀請各世代作曲家一起為台灣留下土地的聲音。

~~~(版主補充)~~~

 有的時候閱讀只是為了一種紀念,紀念作者的才氣,紀念作者的風格。今天我們要重讀一位早逝的才女作家的作品,在13年前,1995年的夏天,台灣年輕的小說家邱妙津在她巴黎的寓所自殺,年僅26歲。

  很多人為她惋惜,因為她太年輕了,也因為她太才華橫溢。就像寫作根本就不是什麼創作班子能夠教得出來的,邱妙津的寫作才氣完全流淌在她的血液裡,或許就是這種天生的對事物的超敏感感受力和極為豐富的情感,讓她的文字很有張力,很有氣質,也讓她過早的透徹了這個世界,選擇離開或許是她情感燃盡之後的平靜。

  邱妙津的作品其實不多,但是都能夠讓人烙下非常深的一個印記。她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鱷魚手記》,有自傳的傾向,第一次透露了她同性戀的性趨向,像書中所提到的“拉子”、“鱷魚”等詞彙,現在也是台灣女同性戀者沿用至今的自我稱號。

女同作家邱妙津: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組圖)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封面

  另外一部小說《蒙馬特遺書》,是她26歲在巴黎自殺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了。由10多封寫給離棄她的人的信組成,百分之百投入的生命書寫,有讓人喘不過氣的一種濃烈的愛情,以及對藝術執著而純粹的追求,對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

  當然這本書是我本人今天並不打算推薦的。因為會對情緒造成極大的摧殘,稍有情傷的人都非常容易被它感染的情緒很低落,而且被深深的吸引其中,有些恍惚。在我看完了這本書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不敢再去碰它,儘管它就放在我家裡面書架非常顯眼的一個位置。

  這部作品後來也搬進了劇場,它強烈的情緒衝突,還有人性的對白,倒是非常適合舞台劇的表現,這一點對於早前從事過戲劇創作的邱妙津來說,也一是回歸。有才氣的生命,總是特別吸引著人的注意,何況邱妙津的生命只有26歲,非常短促,她卻通過了文學創作,表現了像火山噴發一樣的生命張力和一種很扭曲的美感。

  看她的作品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這一點,同時也讓我想起了其實審美是有幾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大俗,之後是大雅,再最高的層次就是一個病態的美。而邱妙津的作品是屬於這個最後的一個層次,再加上她大學的時候研修的課程是心理學,留學巴黎也是在心理系的臨床組。一年之後終於是沒有走出自己心理的一些困難而自殺,這種經歷也導致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是一樣的,都充滿了一種掙扎、矛盾和一連串的大問號當中。

  尤其是她的死,很難讓人有理性的解答,或者情感上也是很難認同的。這一切在我看過她去年出版的一套書,叫《邱妙津日記》之後,慢慢的沉澱了下來,就是今天我要介紹的書《邱妙津的日記》,1989到1995,是分為上下兩冊的。

女同作家邱妙津: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組圖)

已故女同作家邱妙津

  可以說是她面對誠實摯愛的一種靈魂練習本,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兩套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選自她大學時候和在留法時期絕大部分是原狀的一種日記狀態,基本沒有什麼文字的刪改。既然是寫給自己的日記,起初就是沒有出版的意思,所以沒有任何迎合讀者的文筆,這也是她六年最為真實的精神面貌。讀者能夠看到無非是一個人在世界上是怎樣的活過,也記錄了人的一個存在的形式。

  日記是不需要很完整的結構,很嚴密的邏輯的,所以當你任何時候,隨意翻開其中的任何一頁都能感覺到一種震動。因為她特別精準的文字和充沛的情感,還有很摯烈的表達,同時非常冷酷的分析,都給人深刻的印象,可能看的時候非常吸引你深入其中,因為她理性的特別入骨,而且又感性的至極。

女同作家邱妙津:愛欲與死亡的深刻反省(組圖)

  這個文字集,我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兩本書,那日記恐怕也是最赤裸的一種文字形式了,所以看日記的時候,恐怕也是最具有推理想像的閱讀形式。有的時候覺得邱妙津活的特別隔絕,如果能夠再晚活10年,活在這個世界上,她應該是沒有那麼孤獨的,比如說像互聯網這種打擾人的能力,或者說社會對於同性戀者的認知度、包容度,可能都會給她一些溫暖,有可能讓她在死亡的這個邊緣能夠轉回。

  但是如果那樣的事情發生了,可能也很難能看到這兩本厚厚的日記手稿是否還能夠還原的像現在一樣,維持她當時的一種內心非常有深度,非常純粹的一種自省過程。

  當然我個人是不認同這是同志文學的,也不認同是邱妙津對生活,對理想,或者說對責任有絲毫鬆懈和退縮,相反她實際上是一個治學特別嚴謹,對責任不斷勇敢檢討的人,至於愛情,可以說是她致命的死穴,創作和愛就成為她生命的全部。

  當然書中為了避免涉及到一些傷害無辜的一些人,或者一些舛錯,當然書中的一些人名和地名都做了適當的修整,可能都是以代號來出現。那整個日記的周邊,其實我們翻閱的時候也可以看得到,保有邱妙津當時非常真實的個人手寫的一些文筆和當時她隨時拍下來的生活的一段片斷,都被這本書的美術編輯增添到了書中,所以幫她整理出版這本書的作家賴香吟在序中也這樣寫到,無論經歷怎樣的遷徙,她總是把這本日記帶在身邊。

  那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日記當中能夠找到雛形的,她不僅是抱著寫記事的心情在寫日記,而且是藉此非常嚴密的審視自己的心緒,把今人的誠實和熱情都投入到這裡,所以關於悲劇的發生,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始末,也不再可能知道它的始末。但是邱妙津也是十分強悍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她讓我們看到她們的人生是​​多麼的清明。

  這樣她自己在整個日記當中所提到的最後一句,所提到的其實人生何其美,但不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的,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那這是邱妙津在日記當中留下的最後一句。那這套日記帶來的是邱妙津更為全面的認識,也能安慰在任何一個層面上與她有著相同或相似荒涼、艱辛的人,我想這兩本書的價值也不僅僅是一套今製而暢銷書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