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大自然:蝸牛,不會自我受精的雌雄同體(圖)。(2014.07.30)
製圖:Carla Isabel Ribeiro
蝸牛的繁殖一直是迷一樣的故事。蝸牛是雌雄同體,雖然包含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卻不會自我受精。兩到六個小時馬拉松式的交配,實際上是精子的交換,加上大量的摩擦、互咬和揮舞自己的“眼棒”。蝸牛使用收到的精子與自己的卵子受精——過程中保持遺傳的多樣性。
讓大家感興趣的是蝸牛交配過程中使用的“愛的飛鏢”。大約三分之一的蝸牛物種製造堅硬、鋒利的“飛鏢”,飛向它們的交配對象。
蔡斯說“愛鏢”現像在17世紀中葉已在文獻中記載,古希臘人早就認識“愛鏢蝸牛”,對於它引起丘比特神話的創造毫不感到驚訝。
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愛鏢”是為了吸引交配對像以及告知對方自己已準備好交配,就像人類送花和巧克力給情人。
蔡斯進行的研究已發現蝸牛發出“愛鏢”的真正原因,事實比以前認為的更險惡,而答案就在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中。基本上,蝸牛會盡可能地繁殖,會和其他蝸牛競爭,確保自己的精子用來為卵子受精,這就是所謂的精子競爭。
“愛鏢”是男性操縱的工具,女性接收到的精子會移動到生殖系統的存儲區域,在數月或數年裡用於卵子受精。然而許多精子在途中被消化,未到達存儲區域。蔡斯的研究表明,蝸牛收到數以百萬計的精子,實際上只有0.025%生存。“愛飛鏢”含有粘液,暫時收縮女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讓更多數量的精子到達存儲區生存,可以說是他“射”,她“接”。
根據蔡斯所說,被“愛情鏢”擊中,可能會增加精子的生存機會。但幸運的是,這在蝸牛的交配中不是必要的。
報導來源: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翻譯義工: Betty (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
女同學社 (leslovestudy.com)是一個由同誌社群創辦和經營的倡議組織(advocacy group)。2008年創辦G點電視(GDotTV.com),為香港首個為同誌社群服務的網絡電視台。
(本文由女同學社授權淡藍網發布,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