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是病!WHO聲明同性戀相關心理疾病沒有科學基礎。(2014.07.02)
Written By: 雷漢欣
|2014/07/08
|Posted In:
|Tag:
翻閱世界上最具權威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你會在編號F66.0上看到「性成熟障礙」(sexual maturation disorder),這個經ICD「官方認證」的疾病症狀是:由性向不明導致的憂鬱或焦慮。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同性戀只是性別發展中一個不成熟的階段,所以說,青少年同性戀僅僅是為自己矛盾、令人困惑的性向找個解答,就會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籤。
世界衛生組織委託的研究小組卻認為,我們還不能證實這種性別發展的存在,應該要刪除ICD上跟性向相關的五項心理疾病診斷分類。他們發表的建議報告提到,從臨床、公衛、或研究的角度來看,都無法將這些以性向為基礎的診斷分類合理化。研究小組召集人,UCLA的流行病學家Susan Cochran說:「不只是因為這個診斷分類缺乏科學基礎或臨床用途,更重要的是,這牽涉到了人權議題。」
WHO研究小組對性向相關心理疾病除名的建議將受到多次審查,其中包括了WHO超過170個會員國的投票表決,可能會受到反同志國家的阻撓。最近俄羅斯、烏干達、奈及利亞通過了反同志法律,更讓WHO加緊腳步,拿出更多證據還同性戀一個公道。這個事件呼應了1970年代,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yschiatric Association,APA)對同性戀疾病的辯論大戰。
APA在1974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中刪除,同時為了政治妥協,以自我矛盾性向(ego-dystonic sexual orientation)作為取代,這項診斷的症狀是由同性戀或改變性向的慾望所產生的焦慮或憂鬱。舉例來說,若一名女子嫁給男人十年後驚覺自己為女人所吸引,就是可以當成心理疾病。到了1987年,當大部分支持性向相關心理疾病的臨床醫師已離開APA,這些項目才得以除名。精神病學家Jack Drescher和研究小組主持人Cochran希望,繼1990年將同性戀除名後,類似的事件也能降臨在ICD上。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研究小組發現,過去二十年針對剩下五個性向相關心理疾病診斷分類的研究少得驚人,此外,這些診斷沒有整體的研究,沒有會員國定期向WHO回覆的報告,也沒有列入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Disease,GBD)的計算。基於這個現象,他們建議醫師治療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焦慮或憂鬱時,應該跟其他患者一視同仁;實際上這些診斷可能會被誤用,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所認為不道德的談話診療也可能因這些診斷分類而合理化,並含糊帶過同性戀面對困擾和偏見產生的「正常」反應。
Cochran率領的研究小組為建議書擬稿,交由WHO另外委拖的審查小組進行審查,審查人員由心理健康研究人員和醫生組成,他們來自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同性戀被污名化、甚至被視為犯罪的國家,WHO的Geoffrey Reed表示,團隊中的成員,沒有人想證明我們應該保留這些分類。一名來自伊朗的審查人員說,同性戀提出性向相關的診斷證明,就可以免於牢獄之災或驅逐出境,然而諮詢過世界各地追查這項議題的組織後,研究人員卻找不到任何一件案例證明同性戀因此受到保障。
對於研究小組的建議能不能促使迫害同志的國家改變立場,Drescher不是很樂觀。在烏干達總統穆賽維尼(Yoweri Museveni)簽署反同性戀法案之前,Drescher的團隊撰寫一封信給他,解釋科學對同性戀的理解,但穆賽維尼堅稱自己的科學家小組得到的結論完全相反,對此,Drescher表示:「我認為科學在這場獵巫遊戲中根本不重要。」現在建議書已經發表,WHO將在墨西哥、巴西、印度、黎巴嫩、南非等國展開全面的實地測試,決定新的標準是否能幫助臨床醫生做出更正確的診斷。Reed表示,這項建議有數據為背書,但不表示一定能說服所有人,我們的工作就是盡我們所能收集最好的證據。
原文:No scientific basis for gay-specific mental disorders, WHO panel concludes.Science [July 02, 2014]
Abou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