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6 09:59:54→☆ 魅格格 ★←

同志狀告百度商業推廣“治療同性戀”。(2014.03.14)

同志狀告百度商業推廣“治療同性戀”

北京維權人士對“治療同性戀”表示抗議(資料圖)

  3·15前夕,同性戀者小振針對百度推廣“對同性戀進行矯正治療”的商業廣告,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百度侵權訴訟。小振說,他因為相信這種廣告而進行治療,時常感到緊張和害怕。公益律師黃溢智認為,該虛假商業廣告宣稱能對同性戀進行“矯正治療”,違反《廣告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據悉,這是國內首例同性戀者對性傾向歧視性商業行為提起訴訟。

  法院:幾日內答復是否立案

  3月13日下午,小振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百度及重慶心語飄香心理諮詢中心的起訴書。法院答复他,將在幾個工作日內就是否立案給予答复。

  小振是一位男同性戀者,一直以來遭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2013年8月,他通過百度搜索引擎輸入“同性戀”、“同性戀治療”,均在第一條搜索結果裡呈現出被告重慶心語飄香心理諮詢中心(下稱心語飄香)關於“矯正治療同性戀”的商業廣告,甚至輸入“淡藍”兩字都出現此廣告。小振感到非常困惑,難道同性戀真的是錯的、需要治療的嗎?小振對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更加擔心了。後來小振撥打心語飄香諮詢電話,證實其確實進行此業務,且對方承諾一次性繳費3萬元可“治好同性戀”(變成異性戀)。在各種壓力下,小振於2014年2月來到心語飄香總部諮詢並接受第一次付費的“同性戀矯正治療”。

  小振表示,心語飄香對他實施的“療法”是催眠和電擊,“那位心理諮詢師讓我趟下來,對我進行催眠,引導我去想像與同性一起的場景。當我身體有反應時,他就用儀器電我一下”。小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相當害怕,“我被嚇了一跳,馬上跳起來,但他說沒事的,要堅持才能成功”。

  “但這些過程並沒有'治好'小振的同性戀傾向,反而讓小振時常精神緊張,更害怕自己被別人歧視和傷害,”與小振接觸後,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阿強說,“這些聲稱能對同性戀進行'矯正治療'的機構,都是利用人們對性少數的不了解和歧視偏見進行商業詐騙。目前各城市還有大量這樣的'心理機構'提供經營這種業務,許多同性戀者及其家長上當受騙,不但造成經濟損失,還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精神健康。相關部門需要對其進行監管處罰,保障同性戀等性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

  同性戀不是病,無需治療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移除,這意味著聯合國和世衛組織已將同性戀視為人類性向的正常類別之一,而不是需要治療的疾病。

  世衛組織還曾發布聲明,強調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正常性傾向,不需要也不可能被“治療矯正”。該組織呼籲各國政府譴責並製裁試圖“治療性向”的機構。

  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將“自我和諧型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

  單純的性取向問題不能被視為一種障礙,“矯正治療同性戀”屬非法醫療行為,在廣告中宣稱能對同性戀進行“矯正”則是提供虛假信息。心語飄香是該案廣告主,而百度作為廣告發布者,通過商業手段為其推廣發布虛假廣告,兩者均違反《廣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我們每天都在用百度,想不到百度作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如此沒有社會責任,”阿強說,“百度不但違規宣傳虛假廣告,且把大量虛假宣傳'同性戀能被矯正'的信息優先推薦給用戶,客觀上散播'同性戀是疾病需要被治療'的信息,此歧視行為嚴重傷害眾多百度用戶,加大公眾對同性戀等性少數群體的誤解,成為加重歧視的幫兇。”

  同性戀親友會深圳召集人董媽媽說,“曾有好幾位家長問我:'你說同性戀不是病,不需要治療,為什麼百度搜到的信息說同性戀可以被治療?'作為一家知名的企業,我們希望百度擔起社會責任,為消除歧視做些正事。”

  (資訊提供: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阿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