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Lin
臉書出現了朋友說要抵制某保養品牌的訊息,點到該品牌粉絲專頁去看,果然有上千筆抗議留言。主要是該品牌砸下千萬元邀請某女星當年度代言人,但該女星之前曾經發言反多元成家,偏偏該品牌主打商品的目標族群包括了男同志。加上影劇新聞的報導,於是引起了同志族群的抗議。
我想起兩年前曾經寫過關於美國「百萬媽媽事件」,美國知名零售連鎖商JC Penney找艾倫狄珍妮絲(Ellen DeGeneres)當代言人,於是美國家庭協會AFA旗下「百萬媽媽」(OMM)發動抵制,以「維護傳統家庭」口號要求撤換艾倫狄珍妮絲,因為該百貨的主要消費族群是家庭用戶,後來艾倫狄珍妮絲並未被撤換。
保養品的消費者不再侷限於女性,其實很多年前就是這樣了,像美國寶僑家品旗下彩妝品牌CoverGirl,2008年底推出粉底霜就是找艾倫代言,次年第1季這款商品在美國國內銷售量第1。再來,網路跟數位的發展,讓企業與品牌被迫更加透明化,而消費者的聲音得以被看見聽見。相對地在市場行銷操作上,也要更深思熟慮。因為消費者對於代言人更加敏感。
採用有爭議性女星為代言人的該保養品牌,應該是受到該女星發言不當波及,因為品牌規劃年度代言人必須很早就決定,當初應該是看中該女星的知名度,覺得可以影響女性消費族群。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去年年底一篇宣告新代言人發文,本來是想要引發消費者好奇代言人是誰來操作新品,但底下一大堆「如果是某小姐 我就拒買某品牌!」的留言對產品殺傷力實在太大,上週發文宣傳在這週6舉辦的活動,底下又是超過3百筆抗議留言,結果9日下午粉絲專頁出現了活動取消公告,表面理由是天氣考量,但這就是網友抗議被看到了,廠商不得不做危機處理。
重點在於,這社會的供需本來就該隨著實際生活形態演進,過往三代同堂大家庭,現在多是兩人小家庭,許多產品跟服務也轉變成為小家庭設計,例如小家電的興起就是明確的例子。國外的品牌在多年前對於同志族群就很看重,從許多跨國大企業宣告支持「多元」的理念,到針對同志族群提供服務。像去年3月初,美國將近3百家大型企業,包括CBS、微軟、高盛集團、蘋果、Google、強生、星巴克、Nike、Twitter、Adobe、迪士尼、Amazon、Facebook等,就聯名上書美國最高法院請願,希望撤銷《婚姻保護法》(Defense of Marriage Act)的部分內容。企業認為對於從內部管理到商業利益考量,剝奪同性伴侶的聯邦權利對美國企業有害無益。
以往見到的都是反同志者對商業及品牌進行抗議抵制,台灣終於也能看到同志族群透過臉書發聲了,當然這背後還有很多市場行銷操作值得探討。但這事件很值得讓宣稱多元的跨國企業去檢視,對於企業理念的一致性,以及建立商業價值時,需要對不同族群展現出更多的尊重。
(作家、女同志網路廣播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