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
「多元成家」立法引起社會對立,雖教育部中小學「性別平等議題能力指標」中,有認識「多元家庭型態」課程,惟涉及同性家庭的部份,老師教學上多所顧忌,但也有學校老師認為,唯有透過教育,才能促進理解與尊重。
性平法規定,國中小每學期要上四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學校還要組性平教育委員會,落實性平教育,為此花蓮縣這學期舉辦「性別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徵選,國中小共有十七件報名,件數並不多,為鼓勵教師設計教案投稿,幾乎「統統有獎」,僅二件未得獎。
花蓮縣性平教育資源中心學校校長孫月眉說,花蓮小型學校多,許多老師教學還要兼行政,所以老師只要願意花心思設計教案,都值得鼓勵,不過從投稿的教案中,也發現少部份教案仍存在一些社會常見的「偏見」,部份教案設計雖有「多元家庭」議題,但主要著重單親家庭,且仍有「單親家庭不利親子溝通」等預設立場,她說,不可諱言,多元家庭的觀念容易挑起家長不同看法,但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的目標,是透過教學讓學生、家長都有機會學習到尊重多元的選擇。
孫月眉說,為了讓學校老師具備正確觀念,每學期除舉辦初階到高階的性別平等教育研習,還透過電影工作坊、共同欣賞歐洲紀錄片「玫瑰少年」,片中融入族群、人權、性別及霸凌等議題,讓老師共同討論分享,從中也釐清一些盲點跟迷思。
三棧國小主任蕭志樺說,課堂上提到多元性別、多元家庭的議題,家長比較擔心「學生上課後會變成同性戀」,但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養成對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