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4 11:05:01→☆ 魅格格 ★←

紀錄片《再見,我的新郎》:用悲劇為同性婚姻發聲。(2013.12.14)

視頻:同志紀錄片《再見,我的新郎》(譯製:QAF中文站 )

http://www.danlan.org/disparticle_45429.htm

  文:陳樂融

  《再見,我的新郎》(Bridegroom)是支持同志平權者該看的紀錄片。主角Thomas Bridegroom (1982-2011)和Shane Bitney Crone這對異州情侶,都從事演員和製作工作,不是太紅。但六年相戀的故事能拍成紀錄片,因為正好點出多元成家中關於伴侶制度的必要性。

  Tom幫女性朋友拍照從頂樓陽台意外墜樓,送醫急救手術。Shane被醫院規定無法入內探視,只因他不是親屬。等到Tom媽媽千里迢迢趕來,又對他的遺物和喪禮掌控全局。表面上感謝Shane和其他友人的幫忙,還說會通知他們後續喪禮時間地點,結果把遺體悄悄帶走後又偷偷摸摸下葬,並放話Shane若出現在喪禮,不能保證其人身安全。

  Shane和支持他們的親友,後來在加州自辦追悼會。Shane好不容易走出陰霾後,兩年後推出這部紀錄片。片尾拍到Shane首次獨自去墓地憑弔,發現Tom的爸媽預做了墓碑一左一右夾在兒子墓碑兩側,彷彿要用最後一線形式主義的力氣,證明他們儿子不是同性戀者、不曾擁有過不光彩的記錄,並驅逐掉任何惡勢力對他的誘惑?

  當然可以體會絕大多數父母對於初次知道子女為同性戀者的驚嚇,但在驚嚇與痛苦之餘,最終是什麼力量能戰勝一切,願割捨內心的成見,真正包容支持?如果不是愛成為最後的力量,那就代表這種執著真的不是愛,而是自以為非得有個合乎自己標準的兒女才是兒女,那種切齒的不甘。

  把子女當成自己肉身與意志的延伸,任何“不期待的變異”都被視為對自身存在價值與心血付出的侮辱,這從來不是愛,更非親情,而是徹頭徹尾的恐懼與自私。

紀錄片《再見,我的新郎》:用悲劇為同性婚姻發聲

  來源:NOWnews。本文轉載自《陳樂融自選輯》,作者陳樂融是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及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你可以裝作不在意,不去體會我的心情,卻不能要求我必須分享你,別碰我的生活!”(選自陳淑樺《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