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人體開始產生性別的分野,約莫在胚胎6周大,此後開始發展至男女生理的區分。不同社會對性別各有期待與規範,然而,性別只有二元發展嗎?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後人類慾望」展覽,來自歐美、日本和台灣25組藝術家與團體,透過繪畫、裝置、影像藝術來探討變裝、改造、異種突變等當代文化議題。
「後人類慾望」由陳明惠策展,從1988年史蒂夫.尼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這本書取得靈感。她說儘管學界對於「後人類」定義分歧,但普遍共識為「形容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因此她藉由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主題詮釋「後人類」。
英國藝術家塞耶(Phil Sayers)表示自己外表是男人,內在卻是女人。68歲的塞耶沒作變性手術,平時以女裝示人,令人雌雄莫辨。作品《自畫像:影中赤裸》、《自畫像第290號》是他的變裝照,《回應凝視》則與3位年邁女性共同袒露衰老的肉體以及因乳癌而切除乳房的身體。
「為了取悅男性,傳統繪畫裡的女性都是年輕貌美。我不美、不年輕,而且也不是真的女人。」塞耶說,母親自小視他為女兒,這樣的意識逐漸形成漣漪,「當我結婚生子後,我開始扮演母親的角色照顧小孩,認同產生變化。」
台灣藝術家劉世芬展出裝置《穆勒氏花園:羊走迷》,穆勒氏管是形成女性生殖器官的性腺,她將雌雄同體的蝸牛、象徵迷途羔羊的鹽雕山羊頭骨等圖像,和一尊擬真自身卻外加一條尾巴的人體雕像並置。劉世芬以此「象徵男女兩性屬性都存在,只是發動多寡而已」來詮釋對性別的思考。
展覽也探討人體與科技結合的複製人。台灣藝術家林珮淳的《夏娃克隆啟示》影音互動裝置,作品主角設定為可自我複製的科技人種「夏娃克隆」,暗示科技具有無限發展的能力,也可能導致人類的淪落。
澳洲藝術家佩斯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裝置《高懸》和《迎接賓客》,以自己的一對兒女為雕塑的模特兒。《高懸》中的小男孩從人類毛髮編織成的巨繭探出頭,繭中有幾條大蟲卵;《迎接賓客》有隻撲向小女孩的異形物種。佩斯尼尼說,人類對其他物種常造成侵犯,透過孩童與奇異物種共處,隱喻物種相容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