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9 15:58:25→☆ 魅格格 ★←

關於男同性戀者,我說的其實是……(2013.09.08)

2013-09-08來源:淡藍網 關鍵字:性傾向偏見

關於男同性戀者,我說的其實是……

  美國社會上仍有很多對男同性戀者的刻板印象,甚至性/別平等的推動者也可能有所誤解。異性戀主義者和恐同人士通過對性小眾的污名化,合理化對性小眾的歧視。我們必先破除種種無知的謬誤,社會才可邁向性/別平等。以下是10個必須被挑戰的謬誤:

  1.關於性別氣質:“所有男同性戀者都是女性化的。”

  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當然有些男同性戀者會通過談吐、衣著、行為等展示他們陰柔的一面,但作為一個社群,男同性戀者展現無可比擬的多面性,包括“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說法,背後原因可能有二:一,“男性化”的男同性戀者較少需要公開他們的性取向,又或是他們並不是公眾所認知的男同性戀者;二,“女性化”的男同性戀者比較符合公眾的期望。問題在於:不是所有男同性戀者都是女性化。即使部分的性別氣質較陰柔,他們也不應被公眾歧視。

  2.關於性格:“男同性戀者都熱愛時裝,家裡一定十分整潔,而且喜歡麥當娜。”

  對於男同性戀者必然是陰柔的印象,還會延伸出對他們性格的標籤。誠然,有些男同性戀者的確熱愛時裝,家居一塵不染,更是麥當娜(Madonna)、雪兒 (Cher)和女神卡卡 (Lady Gaga)的狂熱粉絲。可是,現實中的男同性戀者與其他社群無異,同樣呈現不同的性格特質。所以,以上的性格特質不是男同性戀者或男異性戀者的專利。這種論述的致命之處在於:它使每個男同性戀者都千人一面,掩蓋了他們作為個體的獨特性。

  3.關於性吸引力:“男同性戀者對所有男人都有興趣,而且他們不能控制自己。”

  這種說法實在很荒謬。男同性戀者像其他人一樣,只對某些人有興趣,例如能在生理上激發他們性慾的人。但是如果男同性戀者想在某些​​“異性戀男性氣質”強烈的範疇(如體育和軍事)表現自己,這種論調就成了窒礙他們發展的思想霸權,例如:男異性戀者會害怕跟他們共用軍營或更衣室,怕他們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

  4.關於性行為:“男同性戀者都是性濫交和性沉溺的。”

  男同性戀者不一定是擁有多個性伴侶和不能專一的。所謂的性濫交,是一種人類行為,並不單單與特定的性取向相連。與其他人一樣,男同性戀者都有性慾,也有強弱之分。反男同的人士稱,比起異性戀者,男同性戀者的性慾更“享樂”,這是荒唐的說法。

  5.關於性別角色: “男同性戀者著重肛交和男/女性的角色扮演。”

  男同性戀者的主要特質是對其他男人的吸引力,而不局限於某種特定的行為(如肛交)。男同性戀者可與性伴侶發生不同類別的性互動,肛交當然是其中一種,但也不是所有男同性戀者也會參與。同樣的,有些異性戀者也會肛交。關於男同性性行為的錯誤理解在於著重分辨誰是男人、誰是女人,問題是這個說法假設了男同性戀者在過程中必然扮演不同的性別角色。但男同性戀者可能以“上面或下面”或“主動或被動”去界定自己的性別角色,亦有部分覺得自己是多面的,並不特定是一類的性別角色。

  6.關於疾病:“只有男同性戀者會患艾滋病。”

  在異性戀主義和恐同的氣氛下,艾滋病常被歸類為只有男同性戀者獨有的病。現實中,唯一會感染艾滋病的群體就是人類(不論性取向)。即使男同性戀者是美國最大的一群艾滋病患者,這也不構成使其出現的社會文化因素。可是社會上的歧視可直接影響個別人士,如打擊自信,使他們做出危害健康的行為。

  7.關於愛情:“男同性戀者並不因愛情而走在一起。”

  男同性戀者難以與其他人相愛的說法是不合邏輯及沒有現實基礎的。婚姻平等的反對者一方面把男同性戀者妖魔化為性沉溺,一方面卻堅拒男同性戀者進入一夫一妻的婚姻體制裡。縱觀歷史,即使很多男同性戀者面對多方社會壓迫,他們仍能維繫長久關係。隨著同性婚姻普及化,越來越多男同性戀者選擇通過法律途徑將他們的關係正式化。

  8.關於童年:“男同性戀是由童年陰影所致。”

  同志平權的反對者以其他理論遮蓋了同性戀的生理因素。有的說男同性戀者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母親的過度干預或者缺乏父愛;有的則稱他們童年時遭受性虐待。以上兩個說法都沒有事實根據。

  9.關於戀童癖:“不可讓男孩接近男同性戀者。”

  同志平權的反對者總會把同性戀和戀童癖掛鈎。真相是男同性戀者不會比男異性戀者更有可能性侵犯兒童。男同性戀者被妖魔化為“色狼”,誘使兒童成為同性戀者。這種強套在男同性戀者身上的標籤,在他們的生活裡造成多方面的障礙:不能做照顧兒童的工作,如教育工作、男童軍等;要與朋友或親戚的小朋友保持距離;不能領養兒童。

  10.關於為人父母:“一對男同性伴侶不能使他們的小朋友健康快樂地成長。”

  歧視男同性戀者的人聲稱,一對生理父母是孩子豐盛人生必要的一部分。事實上,沒有證據顯示由兩個男人養育成人的孩子會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交上受到傷害。多個社會科學範疇的調查均顯示,由同性家長和異性家長養大的孩子,在心理、生理和社交上的成長並無甚差異。

  譯者:簡卓鈞(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

  原文:赫芬頓郵報《Myths and Stereotypes that Dehumanize Gay Men Must Be Challenged: Start with These 10!

  關於男同性戀者,我說的其實是…… 關於男同性戀者,我說的其實是……

  女同學社( l eslovestudy.com)是一個由同誌社群創辦和經營的倡議組織(advocacy group)。2008年創辦G點電視(GDotTV.com),為香港首個為同誌社群服務的網絡電視台。

  (本文由女同學社授權淡藍網發布,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