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圍科學講壇:誰決定同性戀?(圖)。(2013.08.13)
彭曉輝教授現場分析同性戀成因
小谷圍科學講壇解讀同性戀
不少觀眾帶著問題來求解
一個人的成長受到三種力量的左右:他父母的意願,他的際遇,他本人的意願。
而一個人成為同性戀者不是因為父母的意願,也不是他自己的決定,而是一種際遇。就算 這是遺傳決定的,一個人帶有何種遺傳因子,對他自己也是一種際遇罷。既然這不由他本人決定,同性戀就不是一種道德或者思想問題。我們想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同性戀者像其他人群一樣有一些負面的現象,比如喜新厭舊、對戀愛對像不忠誠,對妻子家人隱瞞自己真實 性傾向等等,這些或者可以說是思想或者道德問題,有一些具體的人應當為此負責。 但不應該讓全體同性戀者為此負責。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李銀河
「我是帶著問題來的,我表妹是一個同性戀者,家裡人為此焦急萬分……」「我也是 帶著問題來的,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會毫不掩飾地告訴我,自己是同性戀者,我真想 把這種情況扼殺掉……」前日,由廣東科學中心和南方都市報聯合主辦的小谷圍科學講壇,邀請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類性學教授彭曉輝就「科學性學視野下的同性戀者」進行講座。頭戴淺色禮帽,身穿綠色休閒T恤的彭曉輝一出場,就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不少觀眾帶著問題而來,現場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世界並非「非男即女」而是「多元存在」
彭曉輝說,傳統認為「同性戀」是指既有同性性行為,也有同性性接觸慾望的含義。 但異性戀者也有同性性行為,同性戀也存在異性性行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因此他認為講座的主題為「科學性學視野下的同性性接觸和性傾向」更準確。
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性別」包括了三個層面,一是生物學上的性別,由性腺、 性激素、性染色體、內部性器官和外部性器官決定。第二個層面是社會賦予的性別,以及 這個人自己從內心體驗到的,感覺自己是男的還是女的。第三個層面是自己到底是喜歡同性還是喜歡異性,即性取向。由於涉及到這三個層面的7個因素,都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存在很多種組合。「就是說並不會因為生理特徵是男性,這個人自我感覺就一定是男性。」
彭曉輝舉例說,他認識一個女學生,現在已經研究生畢業,三十多歲了。她除了必須要用衛生巾之外,幾乎不用任何女性用品,她從內心感覺自己是個男的。後來瞭解發現,她非常特殊的童年經歷導致出現這一現象: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家,周圍步行到達範圍內全都是男孩。
從小到大,她一直混在男生堆裡摸爬滾打,過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直到月經初潮,她才知道自己和同伴們不一樣。她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此後也一直過著男生一樣的生活。
在第三個層面性傾向問題上,彭曉輝說,大多數個體發展成明顯的對另一性的性伴有 性喜好,即異性戀。但是,少數人對男性和女性都有性吸引喜好,稱為雙性戀,甚至還有 更少的人主要對自身性別的性伴有性吸引喜好,即同性戀。
彭曉輝強調,由於這三個層面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因此存在各種組合的可能, 因而是多元並存構成一個整體,並不存在性多數和性少數群體的概念。社會應該認同和包容同性戀群體。
一名外籍觀眾在講座中提問
同性戀形成有生物也有社會因素
在不同群體中,同性戀者總以一定比例存在已經成為共識,但同性戀者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卻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生物本質決定,有學者認為是社會環境導致。
有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同性戀者腦部結構中的某個區域和異性戀者不同,認為這是生物因素導致的證據。曾擔任過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的彭曉輝認為,這一證據不具備證明力。但其它大量間接證據證明,絕對的同性戀者,由於遺傳決定的可能性極大。
彭曉輝說,從生物進化的宏觀視角來看,生命起源於無性繁殖的單細胞生命,繼而不斷進化。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各種性行為模式,包括雌雄同體的動物。有一種蜥蜴只有雌性 一種性別,通過無性生殖繁育後代。因為它們不能交配,它們通過角色互換(一個表現出雄性行為,趴在另一隻身上),相互刺激對方。這時兩個雌性都會受精,生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後代。
就同性性行為觀察而言,「哺乳類、鳥類、爬行動物等等幾乎任何門類的動物都有同性性行為的現象。我不敢說每個物種,但是每個門類都有這種現象。」「現在還沒有找到控制性別的某個具體基因或者基因組,但一定會找到。」彭曉輝說。
彭曉輝介紹,從性的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層面生物方面的「性」通過遺傳獲得,是非常穩定的,發生畸變的幾率大約只有1%,第二層面的社會賦予的性和自我性別認同,以及第三個層面的性取向,其多元變化的幾率呈現遞增關係,而且主要由社會因素決定。
如上述女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社會因素影響。
彭曉輝幽默地闡明自己的性別。「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生理特徵是 男性。社會告訴我,我是男性,應該穿男性的衣服,所以我這個牛仔打扮,顯然是認同自己是男性的。但我不告訴你我自己內心感覺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你還是不知道的。
我現在告訴你,我的自我認知是男性的。而我的性取向現在不能直接向大家證明,但是我 已經結婚生子。間接證明了我的性取向。」
彭曉輝表示,不管這三個層面是否重疊一致,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應該由別人來評價 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80%人群具有雙性性取向?
「完全同性性傾向的人只佔總人群的3%~5%,完全異性性傾向的人占總人群的10%~15%,而大約80%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雙向戀的情況。一生中哪怕有一次同性性接觸也算 在內的。」彭曉輝介紹了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西金的「性標尺」。這是西金1948年公佈的研究成果,這一標尺數據,來源於美國全國範圍內進行的廣泛調查而得出,訪談對像達到1.2萬餘人。
西金把性傾向分為7個等級,0級為完全異型性行為者,6級為完全同性性行為者。
而中間5個等級均為具有雙向性行為者,等級數值越大,同性性傾向程度越高。
這個研究成果受到現場聽眾質疑。西金教授的校友,一位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美國聽眾提出疑問:金西教授的這個結論來自幾十年前的調查數據,到今天是否還具有價值?
彭曉輝表示,雖然這個調查是幾十年前在美國完成的,現在來說可能會存在一些偏差,但「應該還是差不多的。金西的基礎研究成果經住了時間的考驗,異性戀和同性戀是程度 問題」。
现场互动
家裡有小孩是同性戀,家長該怎麼處理?老師遇到同性戀學生該如何「引導」?前日的小谷圍科學講壇結束後,不少觀眾帶著困惑和苦惱向專家求解。也有同性戀者向記者講訴自己的故事,傾倒苦水。
A. 小學老師的困惑:越來越多學生坦承自己是同性戀
言梧是廣州海珠區某小學的老師。她說,作為一個多年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在這個問題上也遇到了困惑。她說,自己主要教授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有的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看我的時候,女生會毫不隱晦地告訴我她有一個女朋友,男生告訴我他有一個男朋友,感覺近些年這種情況越來越多。」
言梧說,這些學生也有自己的困惑。學生在她面前說自己的同性取向時毫不掩飾,非常直接非常坦率。言梧說,這可能是因為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有良好的溝通基礎。我們也鼓勵學生任何問題都可以談。但是學生又叮囑千萬不要告訴他們父母。「有的學生直接就說,如果父母知道了,會打死我的,這是他們的原話。」
言梧說,學生告訴她自己是同性戀者之後,回憶孩子們以前的表現發現,一些女孩子在五六年級的時候確實有些苗頭。「有些同性戀女孩子從來就不喜歡穿裙子,愛留短髮,有的還喜歡和男孩子打架。」當然,並不是有這些特徵和行為的就是同性戀者。
言梧說,在小學、中學以及大學裡面,對孩子的教育,剛好又缺少了這一塊。因此,最開始有學生和她聊的時候她感到非常驚訝。自己的學生怎麼會是同性戀呢?這些孩子今後怎麼去面對家庭和這個社會呢?而且到現在,這些孩子已經不再掩飾這個問題了,還不時跟她講自己和同性伴侶的生活瑣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有些束手無措,我們如何在孩子五六年級的時候應對這個問題。從我個人內心來說,我的真實想法是想把這種情況扼殺掉,所以我很想請教一下彭教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怎麼辦?」
彭曉輝:我們教育者不應該先入為主,在孩子的青春期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普及科學性學,按照它的性生理、心理發展需要,來確定教育內容。
B. 同性戀丈夫如何讓妻子接受現實
在現場一位觀眾表示,他是專門替一位朋友前來的。因為他朋友是一位男同性戀者,但是已經和一位女士結婚了。因此這位朋友生活在痛苦和苦惱之中。他想告訴妻子自己是同性戀者。「他現在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減少對妻子的傷害。所以我想聽聽教授的意見。」
彭曉輝:這個問題很簡單,讓他妻子先學習科學性學。等對同性戀有所瞭解之後,可能會更加理解。
C. 表妹同性戀10年,家裡希望她至少要生孩子
「我表妹已經有10年同性戀生活歷史了,我的姨媽跟姨夫特別的焦急,希望她至少要生孩子。」一位先生帶著家庭的苦惱來到講座現場。他說,他表妹今年已經30歲了,但是同性戀的身份令家人非常苦惱。
他說,在和表妹深入溝通中瞭解到,表妹的女朋友10年前看A片(黃色錄像)發現,原來兩個女人也可以進行性行為。兩人在網絡上認識之後,一拍即合,隨後便同居了一年。他們也發現,表妹在兩個女孩子裡面是呈現男性角色的特點。
這位先生說,針對這種現象,表妹本人和家人都陷入深深的苦惱。他作為表哥,曾與表妹進行過深入的溝通,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很難改變她只喜歡同性的事實。她內心只喜歡和同性在一起,而他姨父姨母是比較傳統的人,雖然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最終接受了女兒是同性戀的事實,但對此還是非常憂慮。「他們還是希望女兒至少能生個孩子。「我表妹和家裡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立場,雙方陷入僵局,難以調和。我今天就是帶著問題來的,希望尋求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
彭曉輝:這個問題至少我去荷蘭時沒有發現是問題,甚至在台灣地區也已不是問題。瑞典會有一對女同和一對男同組合成復閤家庭,生了孩子之後,各自領幾個小孩開始新的生活。但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在法律上也是不允許的,確實是一個問題。
具體來說,這更多取決於你姨媽姨夫他們的認知,讓他們明白你女兒就是這種狀態,如果試圖改變,不但對她不利,而且扼殺了她的幸福。同性戀者是否需要生孩子,取決於個人選擇。所以能不能去領養一個孩子呢?其實孩子是養親,不是血親。這種方式能接受嗎?(觀眾:肯定不能接受)那只能一定要通過我們的呼籲改變我們的法律環境,改變我們的文化環境,我們每個人都要弘揚科學的性學。
講座結束後,觀眾意猶未盡圍在一起討論
課外討論
能用學校性教育引導「搖擺的學生」嗎?
言梧想要「扼殺」越來越多同性戀現象的心聲,在現場招來同性戀者頗為激烈的反擊。他們認為,作為老師更不應該「扼殺」這種現象,因為他們是天然存在的。小谷圍科學講壇結束後,言梧和自己大學時的心理學老師宋老師,就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困惑,與南都記者展開一番討論。
宋老師:在討論之前能否問問你(記者)的立場是什麼?是不是同性戀者?
記者:我本身不是同性戀者,也沒有立場,只是想瞭解一下大家面臨的問題以及聽聽大家的看法。
宋老師:那就好,大家可以放開來討論。
記者:言梧接觸的學生裡面大約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表達自己是同性戀的情況?
言梧:10個人裡有一兩個,主要是女孩子。
記者:宋老師和言梧都希望「扼殺」掉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同性戀現象嗎?
言梧:可能「扼殺」這個詞用得重了一點,但是我沒想到現場同性戀者的反應會那麼大。
宋老師:彭教授也說了,有一些同性戀者是天生決定的,有一些是後天社會因素,我覺得針對那些還在搖擺的孩子,就應該將他們引導到異性戀群體中來。
記者:為什麼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引導而不是遵循孩子自由選擇?如果朝同性戀發展你覺得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嗎?
言梧:現在的情況也說明了,同性戀者今後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壓力,有家庭的還有社會的等等。既然可以引導到同性戀方向也可以引導到異性戀方向,為什麼要朝那麼麻煩的方向去引導呢?
宋老師:我也認同言梧的觀點。我們需要一個類似西金教授那樣的標尺。在這個標尺一定要可靠的前提下,讓大家都知道。然後各自可以對照這個標尺屬於哪個範圍,同性戀的程度到底有多強烈,如果是天生的,或者後天影響到已經不可逆轉了,他自己也覺得那樣很好,那就遵循他自己的選擇,社會也應該理解和包容。如果不是生物基礎決定的,而且還是孩子,還在搖擺,那就應該將他引導到異性戀方向。
言梧:現在最麻煩的是學校教育裡面缺了性教育這個環節。所以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是我們發現很多事情確實是可以做好引導的。比如我們學校有個很有經驗的老師, 在他的引導下,男孩子表現得很勇敢很紳士,坐車會主動讓女士先上,女生也表現得很 溫婉。那些男孩子明明自己害怕打針,但是咬著牙打完針還要鼓勵女生說,一點也不痛。 所以我覺得引導很重要。
采寫:記者 劉軍 實習生 陳燕
統籌:記者 陳實 嚴慧芳
(文中言梧為化名)
原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