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6 16:41:42→☆ 魅格格 ★←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主題企畫】:在幼稚園遇見同志家庭。(2013.06.26)

 

 

 
【主題企畫】在幼稚園遇見同志家庭

文/Josie(幼兒教育工作者)

 

多年前,我剛從大學畢業時,曾經和同樣是拉子(註1)的好友聊到未來組織家庭的問題,她勸我不要生小孩:「台灣環境這麼不友善,你自己選擇了同性伴侶,可是你的小孩卻沒得選要出生在什麼家庭,這樣對他不會不公平嗎?」

 

她的質疑一直迴盪在我腦海裡,久久不去。為什麼她會認為出生在同志家庭,孩子可能會認為不公平?為什麼同志家庭在人們的印象中是負面的影響?在那個年代,我們之中沒人看過同志家庭長什麼樣子,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生長在異性戀的家庭,「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模型從出生開始就深深地刻印在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中。即使後來我們和同性交往,對「家庭」的認識仍是如此單一,我直覺地認為自己年老之後會沒有經濟和社會的支持,我和好友無法想像同志組織家庭會是怎樣的景象。

 

美國多元社會衝擊了我對家庭的概念

 

數年前,我搬到美國,在一個幼兒園擔任老師。美國的多元社會很快地衝擊我的既有思考。班上除了普通的「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家庭之外,還有一些爸媽再婚的大家庭,單親家庭,白人父母從中國領養孩子的家庭,以及同志家庭。這麼多不同的家庭面貌讓我重新思考「家庭」的可能性,我很喜歡繪本《家庭大不同》(註 2)裡提到的概念,只要「愛在其中」,不管是怎樣的結構,都可以稱之為家庭,而「愛」就是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對我來說,學校裡多元的家庭結構讓我最有收獲的就是和同志家庭一起工作。他們除了讓我見證了“活生生”的同志家庭,也給了我不同於以往的正面經驗。這幾年中,我前後遇過兩個同志家庭。第一次是一個白人小女孩,Sue(註3),有兩個爸爸。學期初,當他們同時出現在親師會時,我就明白怎麼一回事。我們學校是灣區同志友善學校名單的其中一員,學校主管因為Sue 的家庭,將學校行事曆上以往的“父親節”和“母親節”改成Parents’ Day(家庭日)。班上的其他家長對他們也很友善,我聽過一個從台灣來的家長告訴我,“在這個學校可以接觸到同志家庭真的很酷!”

 

在平常學校生活中,我並沒有感覺Sue 的家庭和其它家庭有什麼不同。唯一一次讓我傷腦筋的經驗,是在班上進行“家人”主題課程時。Sue 在圈圈時間跟大家宣告:“我有兩個爸爸。”其他小孩說:“只有媽媽會生小孩。那你是怎麼生出來的?”Sue 說:“我是從另一個女士的肚子裡生出來的。”那時班上有一個從中國被領養的孩子,他說:“所以你也是被領養的嗎?”(在他的想法裡,只要不是從爸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就是被領養)Sue 回答:“可能是吧!”最後,這個話題就在我的沒回應中結束。

 

事後,我把這段對話轉述給她的爸爸聽,他跟我解釋,Sue 的確是用他的精子,只不過他們找了代理孕母。我在那之前從沒想過要怎麼跟孩子解釋這些問題,或者應該說,我不確定能不能談。就我自己在台灣的經驗,我們連自己是同志都必須在很多公開場合刻意隱瞞,更何況是在班上和小孩公開討論男同志爸爸怎麼生出孩子!這個討論讓我很不安,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身為一個幼教老師需要發展出“能提供同志家庭更多資源和協助”的專業。

 

找到作為幼教老師,支持來自同志家庭的孩子的立場

 

直到這個Sue 去上一年級後,我都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身為老師,我們要如何與孩子談論同志家庭的概念?我們可不可以表達自己也是同志的立場?我曾經就這個問題私下和學校其他的同志老師討論過,他們的反應鼓舞了我。

 

“同志家庭也是家庭,多元不就是我們學校的宗旨之一嗎?”

“為什麼不呢?Josie,我是同志,那就是我的人生。一點也不關別人的事。”

“這是一個需要相互學習尊重的社會,不管你喜不喜歡某個族群,都要學習共處。”

 

他們的意見非常正面,我從中學習到身為社會上的少數,其實必須要為自己發聲。擁有一個正面而堅定的立場,可以影響周遭的人,讓社會往好的方向進展。然而,同時也有另一個聲音讓我在表達立場時會感到退卻和害怕。

 

“為什麼我們學校不可以慶祝聖誕節。為什麼不能慶祝耶穌的誕生?”

“同性戀是不被上帝祝福的一群人。”

“神愛世人,但是同性戀選擇離開上帝,離開上帝的眷顧。聖經上不規範同性相戀,但是規範同性之間的性行為。”

 

我的同班老師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未來的志向是成為一個牧師。他在同志議題上的表態,讓我感到很不安,我甚至開始隱藏自己看起來像同志的外表和思考方式。就在我思考自己對於同志議題究竟要開放到什麼程度時,一個家長的問題迫使我必須面對是否表態的處境。

 

在Sue 上一年級後的隔年,有個新家庭從舊金山轉學到我們學校。媽媽很高興地告訴我:“我很高興能帶John(註4)來這個學校,私立學校總是比較保守,不像舊金山的公立學校,把同志納入正式課程中(註5),一年級的校外教學還帶小孩去參觀同志婚禮(註6)。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早讓小孩認識同性戀!”說完後,媽媽還不忘向我確認:“老師你是怎麼想的?”

 

當場,我愣了一會兒,腦中盤旋了很多種回答的方式。要不要表態呢?這樣其他人是否會知道我是同志?究竟要怎麼在“支持來自同志家庭的孩子”的同時,又兼顧到那些“不願孩子這麼早就接觸同志議題”的聲音?最後我選擇最簡單的一種:“嗯…我們學校celebrate diversity(提倡多元)!就像十二月,我們不慶祝聖誕節,反而向孩子介紹不同文化慶祝Holiday 的方式,譬如基督徒慶祝聖誕節,猶太人慶祝蠟燭節,重點是讓孩子們理解不同文化的觀點和習俗,不管是基督徒或猶太人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被尊重。”雖然我還是不敢直接回應同志議題,卻淡淡地表達了我的立場──站在教育的立場上,我支持的不是在課程中教導同志議題,而是提供一個尊重與接納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與文化的環境。

 

第二次與同志家庭工作,嘗試在教室環境與課程上回應孩子的家庭文化

 

今年我遇到第二個同志家庭,這次是一個小男孩,Tim(註7),有兩個媽媽。在

學期初,Tim 的媽媽就寄一份NAEYC 的文章“Tip Sheets to Welcome and

Include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Familie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註8)給我們,希望學校能更關注同志家庭在學校的處境。

 

這個學期剛好我在研究所修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文化教育),課中談

到老師如何在教室與課程中敏感地回應孩子的家庭背景文化,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及接納,是學校社群的一份子(註9)。這門課讓我開始反省自己在面對前一個同志家庭時,並沒有在課程上積極地回應他們的文化。我曾經在課中分享Tim 媽媽的期待,自己選擇同志伴侶的故事,以及台灣對於同志和同志家庭的負面看法。

 

教授和同學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同性關係是很自然的,為什麼人們要有不同的對待?不管是異性戀或同性戀,我們要做的都是好好地相處在一起。”

“你很勇敢,請不要質疑你自己是誰,即使你身處質疑你的社會文化下。”

“如果你以後回台灣,你應該要和質疑你的學校及家長討論人權運動,這是最困難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在我修課的同時,我的同班老師也在神學院修了一門談論多元宗教的課程,他告訴我:“我的教授最好的朋友是一個男同志,他認為基督徒應該尊重與接納其它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同志社群。所以今年我已經不在排斥進行蠟燭節的活動,也對班上有同志家庭的小孩感到很自在了。”能夠聽到這麼多正面的聲音讓我感到振奮,這讓我開始覺得身為同志以及教師身份,自己應該要為同志家庭做一些事。

於是,在參考了Tim 媽媽跟我們分享的文章後,我開始作了初步的改變,譬如我在開學初有意識地在教室門口簽到的地方貼了一張全班的Family tree,讓每一個家庭的照片都被張貼出來,其中也包含Tim 的家庭。我希望每個家庭都能被辨識與接納,成為我們班級社群的一份子。 在教室裡我也很注意自己不要只以“男生”或“女生”作為分組或排隊的分類,和孩子討論時也以Parents 取代爸爸媽媽的稱呼方式。

 

最有趣的是,最近班上正在進行“我自己”和“我的家人”的課程主題,我有意識地挑選一些能反映多元文化與同志家庭的故事書放在圖書區讓小孩閱讀。當我計劃著人生中第一次在和班上分享反映同志家庭觀的故事書給孩子聽時,我告訴班上的英文老師Betty,我不確定是不是應該做這件事,她的回答完全激勵了我: “為什麼不?Josie?我是被領養的小孩,我很早就和前夫分開,後來他再婚,所以現在我的孩子有一個爸爸,兩個媽媽,如果學校老師能支持我的孩子的家庭經驗,我會非常感激。在這件事情上,我完全支持和孩子分享同志家庭故事書的想法。 ”

 

我對於她這麼坦誠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到印象深刻。於是,我們決定在故事時間大聲朗讀“Molly’s family”(註10)給孩子聽。在故事開始前,Betty 同樣非常坦誠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當她在白板上畫出她的Family tree 時,孩子們非常專注聆聽。平時Tim 在故事時間常常低頭或分心,但是當Betty 在讀”Molly’s family”時,他非常專心。他三不五時地會說:“喔!我也有兩個媽媽。”

 

故事分享完後,Betty 從自己的家庭經驗,延伸到故事中Molly 的兩個媽媽。她問:“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家庭,像我的孩子除了我之外,在他爸爸的家裡還有另一個媽媽。所以,我要問的是,人可以擁有兩個媽媽嗎?”

“當然可以啊!”

“喔!Tim 也有兩個媽媽!”

“那個(故事書裡)說有兩個媽媽很奇怪的小孩真的很壞!”

“本來就可以有兩個媽媽,Tim 就有兩個媽媽。”

 

聽到他們的回應,我覺得很驚奇。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就有能力在老師的支持下,給自己的同儕友善的回應?相比之下,台灣的孩子能不能也給予相同的回應?答案是不能。因為台灣的社會環境,電視媒體和父母充斥着對同志與同志家庭負面甚至恐懼的印象,孩子從小開始就被灌輸着單一家庭觀。

 

期待台灣的社會及教育能提供同志家庭更友善的環境

 

寫到這裡,我的腦中不禁回想起當初我的好友的問題:“ 台灣環境這麼不友善,你自己選擇了同性伴侶,可是你的小孩卻沒得選要出生在什麼家庭,這樣對他不會不公平嗎?”可是再看看我們學校的老師,班上的家長和小孩,以及研究所裡的教授和幼教在職進修的老師,有誰在乎當同志的小孩公不公平的問題嗎?原來社會是可以進步到尊重每個家庭的不同,在社會環境和學校老師支持的狀況下,即使是同志家庭也可以被看見,成為社群的一份子;同志小孩也可以公開地談論自己的家庭經驗,和每個人一樣地被尊重和接納。

 

2012 年台北同志遊行的主題是“革命婚姻:婚姻平權,伴侶多元”(註11)。作為一個同志,我期待同志的聲音透過傳播媒體和遊行被社會大眾聽見;作為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我更期待同志家庭的需要能在學校環境中能被看見。根據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統計,台灣有超過一千三百個同志家庭(註12)。當多數的同志家庭在台灣現存的教育體制下,選擇以“單親家庭”的方式現身,孩子們無法在學校中談論自己的家庭,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讓同志家庭在學校環境中獲得尊重以及歸屬感,讓所有的孩子因為學校提供多元融合的環境而受益。

 

註解

1. 女同志

2. 家庭大不同。作者:陶德.帕爾。出版社:上誼文化公司。

3. 化名

4. 化名

5. 詳情可參考:S an F r ancis co Bay ar ea s chool boar d will phas e out

cur r iculum des igned to pr event anti- gay bullying

http://articles.nydailynews.com/2009-12-10/news/17942006_1_bullying-gay-board-members

6. 詳情可參考 :First graders take school field trip…to teacher’s gay wedding

http://michellemalkin.com/2008/10/13/first-graders-take-school-field-tripto-teachers-gaywedding/

Class surprises lesbian teacher on wedding day http://www.sfgate.com/news/article/Classsurprises-

lesbian-teacher-on-wedding-day-3191209.php

7. 化名

8. Tip Sheets to Welcome and Include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Familie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CkQFjA

B&url=http%3A%2F%2Fwww.parentservices.org%2Fpdf%2FNAEYC_LGBT_Inclusion_Tip

_Sheets.pdf&ei=7xSJUPTaFemc2AXmgoGQAw&usg=AFQjCNFWOYHuDFtEGKU8RS0SK

-ffSQ55sg&sig2=IINnCraJHYj4gM_dOFDT5Q)

9. Gay, G. (201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0. Molly’s Family。作者:Nancy Garden。繪者:Sharon Wooding。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BYR); First Edition edition (April 7, 2004)

11. 2012 台北同志遊行 http://twpride.org

12. http://lgbtfamily.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1891&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