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晧安
有一次,陪朋友一起去看中醫,醫師如往常地為病人把脈,才一會兒,醫師說:「你的子宮不太好喔!」我朋友用他一貫女性化的聲音說:「我是男的啦!沒有子宮。醫師頓時變得非常尷尬。
另一次,我的女同志好友陪我去看醫生,醫生與護理師看我後面跟了一位女生,馬上就問說:「女朋友嗎?」讓我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為什麼一男一女一起看醫生,就預設我們是異性戀伴侶呢?不知道醫生為何要這麼在意陪著來的是姐姐、學姐、女朋友,朋友,還是不只是朋友?
就診時,坐上診療椅,病人總是不容易把自己困擾講得清楚。有次我陪男朋友去看醫生,我跟著進去,醫生剛開始疑惑了一下,護理師還確認我是不是下一位病人?完全沒把我視為家屬,不太喜歡這種感覺。有時候醫生問的問題,男朋友一時答不上來,我也會幫忙回答,醫生說:「哇!你朋友跟你感情真好,這麼了解你的情況。」當然囉!他是我日夕相處的男人,我當然清楚他的情形。
最近,我跟男朋友每週固定到中醫診所回診,醫院裡的護理師、推拿師跟醫師都很熟悉我們一起掛號,一起看診,一起拿藥。有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去複診的時候,他們每個都會問我怎麼另一個人沒一起來,診所的人應該都心照不宣吧!對我們也非常友善。也許是陪同看診的過程,也許是在病床邊的照護,也許是和同性伴侶一起坐在醫院的候診區,都希望被身邊的人平等對待,就如同對待異性戀情侶一般。
我一直都相信醫生、護理人員、醫療技術師等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求助者,但表面平等對待、保持中立的背後,是否真的具有同志敏感度、同志友善呢?或只是性傾向盲?沒有注意到同志在醫療過程仍與非同志的經驗、使用語言、生活脈絡的差異?無論從附近找車位、掛號、填資料、體檢、排隊、看診、拿藥、繳費、手術治療或住院,無論是陪伴看診或探病,都希望在醫院能獲得平等的對待,但總不自覺地擔心如果同志身分曝光,是否會影響到自己使用醫療服務的權益。
我知道在醫護養成教育的過程,並沒有什麼提到多元性別的機會,也不知道醫護人員是否會習得有同志敏感度醫學倫理與醫學教育的在職進修。每次看醫師,仍殷殷期盼著醫療院所是同志友善、同志敏感的,不預設求助者的性別,也不預設求助者的性傾向。甚至幻想,也許這名醫師也是同志,那名護理師也是同志,也許那位志工也是同志,哪位社工師或心理師也是同志;但,我幾乎沒認識幾位公開身分的同志醫療人員。我想,這些同志的醫療人員也需要被醫療體系看見,也需要肯定具同志身分的健康工作者對促進及維護健康的貢獻。
不只是醫療院所,希望台灣一直都能有對同志友善的健康政策,在健康決策中都能考量同志伴侶的權益,尤其是探視權;希望台灣的醫療環境能充分尊重多元性別的就醫權益及自主性,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決策及資源分配,應力求地區、階級、族群、性別、性傾向的平衡,並檢視並改善同志健康醫療污名化、標籤化、性傾向盲的現象,生產更多同志友善健康與醫療服務的研究。這些不會一夕間改變,但,我依然期待著。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