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人普遍尊重同性戀等性傾向(圖)。(2013.03.03)
專題:英國華人性傾向
近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以壓倒多數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提案,同性戀話題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 就「英國同性戀合法化」話題,《華聞週刊》瞭解到在英國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華人中,不可否認的是有這樣一個群體。中國對同性婚姻合法性一直空白,官方對這一「特殊」群體採取一種尚不明朗的態度。置身在英國這個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的國度,華人普遍持何種態度?這個群體本身又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傾向問題?他們願意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嗎?中英兩國是否應該對同性婚姻立法呢? 對此,《華聞週刊》詳制了一份調查問卷,意在做一個深度調查瞭解英國華人的性傾向問題以及對LGBT(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戀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看法。填寫調查問卷的涉及到英國各行各業的華人,年齡介於19到30歲不等。 調查中,《華聞週刊》記者發現,受訪者多數為完全異性戀者,只有少部分華人是絕對不能認可和接受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但是,他們普遍尊重LGBT的性傾向選擇,因為這是個人的選擇自由權。跟中國相比,華人一致認為LGBT在英國生活得要更輕鬆。近30%受訪者稱英國應該立法保護LGBT,而中國不應該立法保護這個群體。
近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以壓倒多數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提案,同性戀話題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
就「英國同性戀合法化」話題,《華聞週刊》瞭解到在英國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華人中,不可否認的是有這樣一個群體。中國對同性婚姻合法性一直空白,官方對這一「特殊」群體採取一種尚不明朗的態度。置身在英國這個相對來說比較開放的國度,華人普遍持何種態度?這個群體本身又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傾向問題?他們願意公開自己的性傾向嗎?中英兩國是否應該對同性婚姻立法呢?
對此,《華聞週刊》詳制了一份調查問卷,意在做一個深度調查瞭解英國華人的性傾向問題以及對LGBT(LGBT,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戀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看法。填寫調查問卷的涉及到英國各行各業的華人,年齡介於19到30歲不等。
調查中,《華聞週刊》記者發現,受訪者多數為完全異性戀者,只有少部分華人是絕對不能認可和接受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但是,他們普遍尊重LGBT的性傾向選擇,因為這是個人的選擇自由權。
同性戀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自從2005年12月至到2010年底,在英國已有46622對同性戀伴侶登記, 到今年中已超過5萬對。數據顯示,在2010年內,正式登記締結關係的同性戀情侶共有6385對,比2009年的這一數字多出1.7%。有趣的是,英國同性戀結合中一方是外國人的比例在逐步增加。五年間,有同性伴侶登記結合,也有同性伴侶分手。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發現,英國的同性戀群體登記成為民事伴侶關係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其中不乏大量的華人。
《華聞週刊》的調查問卷顯示,有95%的受訪者認可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但是說起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群人的感受時,看法卻大不相同, 有的人表示「彆扭但祝福」、 「雖然有點怪,但是能夠理解」、「可以理解。有的時候覺得蠻甜蜜的,有的時候看到他們的舉止太過就不覺得」,也有的人表示是由於「社會進步了」、「我覺得這是戀愛自由」,所以 「認可,和異性戀一樣同等對待」。
也有受訪者表示,「正常的情侶就好,有一些在街上行為比較過激的,不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很不習慣」。
從這些回答中不難看出,受訪的英國華人年輕一族對LGBT群體多少摻雜著些許複雜的情緒,但理性客觀地表示理解並且尊重LGBT,對他們持有與異性戀群體同樣的看法。
同時也有少數填寫問卷的華人覺得,看到LGBT時覺得「有點彆扭」、「好奇」、「奇怪」,甚至有一位受訪者特別強調說「女同性戀可以接受,男同、雙性戀,特別是看到他們親熱時,就想著一些很齷齪的畫面」。
中英需立法保護LGBT群體
即便多數受訪華人並不歧視LGBT,可是在公共場合看到「熱情接吻」、 「地鐵激吻」 而受到歧視的情況時,近乎80%的人沒有站出來制止。也有受訪者表示,沒有看到過LGBT受歧視的現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也不會出來制止,因為可能也會被認為是同性戀。
在《華聞週刊》的調查問卷中,86%的人認為英國社會對LGBT群體的包容度要更高,這群人在英國生活得要更開心。值得一提的是,幾乎60%的受訪者認為中英兩國應該立法對LGBT加以承認和保護;相反,27%認為英國應立法,而中國不應該立法。
愛我所愛就是一種幸福
有趣的是,《華聞週刊》的調查問卷也表明,10%左右的人曾經對1個或少於5個的同性產生過喜歡的感覺,但是目前都確定無疑地表示自己是異性戀,「完全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同性戀」、「我不是同性戀」等。有一位受訪者詳細地回答:「不過是在初中的時候,她是我的同桌。那時處於青春期,又不覺得身邊的男孩子有什麼好的,於是把既有運動細胞又會照顧人的她,產生了心動的感覺,但是過了那段時間,就沒有這種感覺的,所以現在性向正常。」這位受訪者還說那種感覺是「對她很在乎,覺得和她在一起會心跳加速,對她喜歡的男生充滿敵意。」另有填寫問卷者表示喜歡同性的感覺和喜歡異性也差不多,都是「臉紅心跳緊張興奮」,「觸電的感覺」。當然,還有一位受訪者稱「曾經幻想和同性的浪漫情節是——親親」等。
調查也顯示,不管是不是LGBT群體,多數受訪華人贊同順著個人自然發展的規律的觀點。強制改變性傾向會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受訪華人表示,「愛我所愛就是一種幸福」。LGBT愛侶可以「更瞭解對方的感受」、「遵循內心,不受世俗影響」、「突破萬難在一起的堅持」、「同性戀的戀情一般來說直截了當」、 「更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等,最重要的是,「如果能找到一個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就算是同性的也是幸福的。」
當然,既然是被社會貼上標籤的群體,LGBT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比如說「家庭生兒育女的壓力」、「被人欺負」、「特別受關注的眼光」、「朋友家人的不理解」、「主流不認同」等,俗話說幸福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本次調查問卷的受訪者多以年輕華人為主,職業屬性涵蓋媒體、設計師、市場、律師、金融、軟件工程師、家庭主婦等,生活的城市涵蓋英國倫敦、布萊頓、伯明翰、曼徹斯特、卡迪夫等各地。
個案:不要為我打上標籤 同性一樣是愛情
每日生活在一套既定的社會規範中,大多數人按部就班地走著,他們未曾與整個道德觀念抗爭過,也未曾想像過,有一批人正在日夜煎熬著,自我欺騙著,粉飾太平著,不僅對自己、對家庭,還承受著來自傳統枷鎖的束縛與社會輿論的重壓。
小米,一個20出頭的女生,在青春期時便順其自然地發現並接受了自己只喜歡女生的事實。她沒有經歷驚慌失措的過程,然而她知道有更多的人仍在掙扎, 「有些人不敢承認,因為自己覺得很痛苦。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應該喜歡異性,如果喜歡同性就會被認為是『變態』,明明有感覺還要壓抑著,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
小米認為,在家庭教育與社會傳統觀念的灌輸下,一些人從小便為自己下了定義,即便發現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也會企圖說服並改變自己,「真正的同性戀不是變成的,而是天生的,當面對另外一個同性會產生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感情,很多人還不是很瞭解,一旦她碰到那個人的時候就會懂了。」
剝掉性別的標籤 其實就是兩個人
小米的外表看上去有些像男孩子,她曾被問過一個問題:你在感情裡,是男生還是女生?她向《華聞週刊》講道:「在一段感情裡面是不分男生女生的,像普通的愛情一樣,雙方肯定有一個比較主動,而另一方則比較需要被照顧。正是因為傳統觀念上談戀愛就是一男一女,所以大家才會去分。剝掉性別的標籤,其實就是兩個人,只是性格上有差異而已,兩個人是互補的。」
小米自童年起就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乖乖女,而是愛運動、打扮也偏向男生的 「假小子」,父母逼她穿裙子,她也從未屈服。她從初二起就清楚地察覺了自己的性向,然而她卻對父母隻字未提,對於父母的接受程度她目前還完全沒有信心。 「我有時也會感到壓力,主要是因為家庭的關係,如果我爸媽知道的話,會把我殺了吧。所以在可以預見的短期未來我是不會告訴他們的。」
同時,小米認為海外的年輕人更加可以包容與接受同性戀,有些人起初並不瞭解同性戀群體時,會慣性地抱著質疑遠離的態度,但接觸之後則會有所轉變。 「很多人的想法是:你的性向與我無關,我與你交往是把你作為一個個體,而不是打上同性戀亦或是異性戀的標籤。」
小米同樣發現來到英國之後認識的Gay要遠遠多於lesbian,她解釋道:「可能是因為女生不如男生那麼放得開吧」。同時,因為留學生一批批地來,一批批地走,想維持一段穩定長期的感情變得異常困難。
不守「規矩」 就是「變態」
在中國,同性戀仍舊是禁忌的話題,小米見過很多悲劇的發生,「有人的出櫃經歷就是一段段血淚史,聽上去很痛心。很多人被父母關在家裡不讓出門,有些出櫃後還被要求相親,爸媽會罵他,跪在地上也沒有人理,還有人吃藥自殺。父母很痛苦,自己更加痛苦。」
「在中國,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結婚,不結婚就是『變態』,不生小孩還是『變態』。中國現在的風氣很奇怪,只要你不跟隨其他人規定的步調走,他們就會覺得你是『變態』。其實這根本沒有對錯之分,全是個人選擇而已。」小米有些氣憤地講道。
「從社會進程角度來看,當一個群體需要一件事情被認可的時候,就會有一些人或者團體站出來推動這件事情,就像在英國正在推動的同性婚姻,還有每年的大遊行。但是在中國,因為社會輿論的問題沒有人敢站出來,更諷刺的是中國同性戀的權利正在靠一個異性戀(性學家李銀河)在推動。更嚴重的問題還有『同妻』,我看完那篇報道後覺得,社會真的太沒有人性了,逼迫別人服從社會準則,不光害了這個群體的人,還害了其他無辜的人。」
渴望婚姻 所以面臨更大壓力
中國的同性戀群體往往選擇逃避問題,而西方則有很多同性戀組織以及代言人站出來,為整個群體發聲吶喊。小米說道:「我們學校有LGBT的社團,情人節那天,學校的主教學樓還升起了彩虹旗。」
當談及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時,小米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既然有婚姻這個東西的存在,那麼不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需要一個證明。我認為同性戀更加需要婚姻的證明,因為她希望與周圍的人是一樣的。我們是同性的,但我們也有感情。婚姻是一種個人選擇,很多不婚主義者可以選擇不結婚。正是因為社會的制約,我就會問個為什麼。」
小米同時認為,與異性戀相比,同性戀的感情更好維持,更同步。「因為兩個人都是女生,我很容易就知道她是怎麼想的,但是異性的話,男生往往猜不到女生的想法。很多事情在異性戀看來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我來說卻異常困難,例如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同性的家庭也更加牢靠,因為你在社會中間是少數,所以會更用心地經營自己的生活。」
因為英國的包容態度,因為國內家庭的壓力,正在留學的小米恐懼回國。她也渴望可以捍衛自己的愛情、組建自己的家庭,而只有身在英國,這一切才會有希望。「我想等到經濟完全獨立的時候再告訴父母,因為只有經濟獨立才能掌握主動權,現在依靠父母的資助上學,如果他們逼我退學回去,我就完全沒有希望了。出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心裡知道我在國內是沒有未來的,我現在的努力正是源於這個動力,因為我比別的留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個案:媽媽得知後哭了
林其今年26歲,安靜時候喜歡獨處,週末會與朋友一起看電影,外表上看他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男生,如果在圖書館偶遇,可能會有女生為他心動。
然而,每當使用「普通」或者「正常」一類的字眼去形容一個人,就恰恰預兆了他的不尋常,林其會追求愛情,也會怦然心動,唯一特殊的地方是,他喜歡男生。
愛情第一次找上門
「高中時候,我的同桌身上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後來發現是雲南白藥的味道。當畢業來臨時,我突然發現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就有點不捨。那個時候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喜歡」,林其回憶起年少時的第一次懵懂說道。
與許多人相比,林其很順利地度過了那被稱為「自我認同」的階段。他喜歡的男生「路」面對他的表白,沒有反感亦沒有回應,兩個少年最終並沒有結果。
第一次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林其便時常把一名女生好友當做「樹洞」,向她大吐苦水。女生後來告訴他,即便知道他的性向依然暗戀著他時,林其也有過些許動搖,「剛知道的時候覺得很愧對她,也想過或許和她嘗試一下,但最後還是培養不出感情。」
同性戀情的滋味 同樣酸甜苦辣
林其從一開始確定了自己的性傾向後,就抱著開放豁達的心態。大學時候他與同寢室的一個男生交好,兩人三年同睡一張床,同學們也默認了他們特殊的相處方式,見到也會玩笑稱他們是「夫婦」。林其說道:「我自己是不在乎的,同學也沒有特別反感,同寢室的人也不會說什麼。」
林其的感情大多趨於平淡,但他與其他陷入戀愛的人一樣,經歷過一見鍾情、三角戀、遠距離戀愛、分手的種種。
他回憶起最近的一次感情:「2010年,我在回國的飛機上看見一個人戴著多啦A夢的脖枕,留了聯繫方式後,在國內我們依舊保持聯繫。之後我逐漸與他男友接觸比較多,就叫他『李』吧。有一天北京非常冷,我跑去外面給李買芬達,他就喜歡上了我。李後來跟我說,那麼冷的天,他要喝飲料我就跑出去給他買,他很感動。」
愛情故事聽上去是浪漫的,唯一不同的是,兩位主角擁有同樣的性別。林其在英國唸書,而李在中國生活,兩人最終沒有敵過跨海的遙遠,在距離面前敗下陣來。「我曾經衝動地想過在英國結婚,我問他,我給你辦陪讀簽證你來不來?他沒有同意,說家裡有老人,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林其心中期待著一份新的感情,然而這個叫「韓」的男生並沒有接受林其,因為在面對外界的時候,「韓」仍舊羞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中國留學生的圈子很小,很多人都是同一個地方來的,他怕一旦讓別人知道,回家就不太好了。」
林其告訴《華聞週刊》: 「其實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面對感情的態度沒有區別,有差別的只有性別不同而已。社會認為同性之間的愛是違反道德倫理的,這反而是一種欲蓋彌彰。」
媽媽得知後哭了
林其曾經爭取過家庭的認可,然而當他把事實告訴母親時,她的反應無言地代表了抗拒,「跟我媽說過我的性向,當時她哭得不行,第二天就裝不知道。她覺得我現在就是在玩,不會堅持下去,所以她選擇逃避面對這個問題,我爸有高血壓,所以她也沒有讓爸爸知道。」
「如果喜歡女生的話,我的生活會簡單很多。我現在面臨著一個選擇,如果我開心了,父母就不會開心。我其實不怕親戚怎麼說,但是沒辦法不顧及父母的感受」,林其說到,他唯一的退路是找一個女同性戀假結婚。
與國內環境相比,留學生的圈子對同性戀文化接受度更高。林其的態度也變得更加開放, 「別人如果問我,我的態度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如果是熟識的朋友,我知道他不會太反感的話我就會說,如果他的態度比較明顯很反感,我就不會告訴他。」
林其認為,「同性戀不是叛逆,不是異端」,但社會卻沒有給這個群體留下選擇的餘地,所以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不要過於受到他人的影響。
個案:從網戀步入婚姻
小金15歲時遠離家鄉來到英國,如今已經度過了十一輪春夏秋冬。20歲的盛夏,剛剛大一的小金才接觸到網絡,朋友幫他申請了MSN,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現在的伴侶雙木。
他們的戀愛長跑長達7年,其中3年都是依靠電話與網絡互訴思念。2009年,雙木從國內來到英國,兩人相守三載的光陰後,終於於去年走入「婚姻」(民事結合)。
任何一對新婚的夫妻都渴望得到家人的祝福,然而,小金卻只能瞞著家裡秘密結合。在兩人談戀愛的時候,小金與雙木的初次見面要打著「網友見面」的幌子,後來聯繫頻繁時,雙木的家人只以為兩人是很好的朋友。
「這種對同性的情愫是伴隨著我成長的,同性戀也是正常人,我喜歡這個人,和正常的談戀愛一樣,國內的朋友都覺得沒太大關係無所謂。我自己的心態沒有變化,只是國內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就會比較在意我們這種禁忌之愛」,小金坦誠說道。
今年過年,兩個人回國探親,各回各家。當被問道何時才能將「地下婚姻」拿到檯面上時,小金說:「這件事情希望早點讓爸媽接受,但卻又說不出口,隨著父母年紀的增大,他們的思想只會越來越固化,所以我擔心越晚告訴他們就沒希望,我也很無奈。」
小金與雙木共同在倫敦租下了一套公寓,買房計劃也在孕育中。他們在公寓裡養了一隻貓,像孩子一樣撫育著。
小金說:「英國的生活很平靜,我們決定長時間生活下去,短時間內不會回國。」
(本報記者 李曉楓 實習記者 曹盈 攝影 孫語晨)
(聲明:上述文章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僅供討論和參考。淡藍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