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4 16:35:50→☆ 魅格格 ★←

研究稱同性戀傾向可能源自子宮,而非Gay基因(圖)。(2012/12/13)

從達爾文的觀點嚴格來講,同性戀不應該繼續存在,因為它不是傳遞個體基因最好的途徑。 讓情況更加複雜化的是,一直以來也沒有任何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被確定。

根據最新發佈的一種假說,答案或許並不在於DNA本身,而是隨著胚胎發育,子宮中母親和 胎兒兩者生成的激素水平發生波動,性相關基因對此做出了反應開啟和關閉。這一拔河比賽 可使未出生的胎兒受益,即便是在激素處於頂峰時,也可以維持穩定的雄性或雌性發育。

然而如果到孩子出生或孩子擁有自己的表觀遺傳學標記時,這些所謂的表觀遺傳改變仍然  存留,那些後代中的一些人就可能成為同性戀者。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進化遺傳學家William Rice認為,同性戀會隨後代遺傳,這必然存在某種原因。研究估計有8%的人群是同性戀者,且眾所周知同性戀在家族中流行。如果一對雙胞胎中有一人是同性戀者,另一個有20%的概率也是同性戀者。

此外,Rice指出「同性戀並不僅存在於人類。」從辦公室的窗口觀察加州的海鷗,他發現14% 的是雌性配對。在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中,有6%的是雄性配對,8%的雄性綿羊只吸引雄性伴侶。

然而許多的遺傳篩查卻並沒能發現負責性傾向的基因。為了弄清楚什麼使得同性戀持續存在,Rice和同事們展開了全面的文獻調查。

根據傳統觀點,當Y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觸發睪丸發育,睪丸隨後開始生成睪酮等雄性激素時,在妊娠的大約第8周胚胎會發育成男孩。沒有Y染色體,沒有睪酮,胚胎就會變成女孩。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睪酮並不能解釋一切。一方面,女性胎兒會接觸來自母親的內分泌系統、胎盤和她們自身腎上腺分泌的少量激素。在妊娠的許多關鍵時間點,男性和女性胎兒往往也會接觸相似量的睪酮。這種激素水平甚至可以在女性中高於正常,在男性中低於正常,而不會 對生Z器或大腦結構造成任何影響。

Rice和同事們更加感興趣的是,研究顯示男性和女性胎兒對於它們周圍的激素反應並不相同,甚至當一種激素暫時性增高時。在他們的研究中,作者們提出這種對於性激素的敏感差異是 由「表觀遺傳學」改變引起。這些改變影響的並非是基因的結構,而是基因激活的程度。  在睪酮對胎兒發揮作用的信號通路中,幾個關鍵點的表觀遺傳改變有可能根據需要鈍化或增進了激素的活性。

儘管表觀遺傳改變通常是暫時性的,它們導致了結合DNA長鏈的蛋白質的改變。因此,它們 有時候可以傳遞給後代。根據這一假說,同性戀有可能是父母自身對於異性激素出生前耐受的延續。例如,這些「表觀遺傳標記」調整了親本基因對於過量睪酮的耐受,但卻改變了孩子與性吸引和偏好相關的大腦區域中的基因激活。「在媽媽或爸爸自身的早期發育中,這些表觀 遺傳學標記保護了他們,」 Rice說。父母的初期受益或可以解釋同性戀性狀在整個進化中得以保留的原因。

「作者們完成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提供了這種遺傳變異的機制。特別是,由於其與生殖密切相關,這一變異或許本沒有預期能持續存在,」明尼蘇達大學進化生物學家Marlene Zuk說。但她補充說,從基因表達的改變,到為何某人會受到同性的吸引,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有可能永遠無法填補所有的空白。(生物通:何嬙)

(聲明:上述文章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僅供討論和參考。淡藍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 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