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16:51:21→☆ 魅格格 ★←

同志父母的憂心,性向從不是主軸。(2012-08-13)

撰文:Sandy   圖片:由三聯書店提供

 

  「會不會被人歧視?將來的前途如何?他會不會碰上壞人?老來會不會沒有伴?沒兒沒女怎麼辦?」小曹媽得知兒子出櫃時,腦中浮現出一系列的問題。回想起小曹向她出櫃的場景,縱使當時是難以接受,但是當中的擔心,全是出自對孩子的關心和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兒子的性取向,從來都不是父母擔憂的主軸。

 

 

  作者蘇美智以記者的身份,參與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的家長組,把9個父母的經歷分享結集成書,其中一個就是曹家的故事。

 

  小曹自幼和媽媽感情很好,甚麼話題都能聊,他們曾經談論過「是否接受婚前性行為」,這讓小曹高估了媽媽對同志的接受能力。小曹中三那年,小曹媽見他的行徑有別於一般的男生。有一晚,剛上完夜班的小曹媽回到家中,忍不住直接問小曹的性向,得到小曹爽快的承認。面對這個「隱約知道,但又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答案,小曹媽不知所措,除了湧出排山倒海的問題外,餘下就只有自責和逃避。看到母親黑臉的反應,小曹就知道,「死啦,原來阿媽沒有想像般開放」。

 

  臨床心理學家梁若芊表示這個是一般父母親面對孩子出櫃時的反應,就像突如其來的噩耗一樣,正常而且自然,只需找人傾訴,舒解心中的鬱結便可。但她提醒,如果碰到讓你的情緒變得更負面的傾訴對象,便應該另覓他人,例如同路人或社工。另一方面,她認為出櫃的第一大條件是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出櫃時要照顧父母的困擾,並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讓他們釋懷。

 

  對於小曹而言,家人的接納尤其重要。出櫃之前,他曾試過收收埋埋,當網絡還處於56K的年代,小曹就已經上網識男仔,他總是要趁哥哥大曹還未回來或已入睡時,才可以行動。為免電話連線時的聲音吵到哥哥,他更要「焗住Modem」才可以連線,離線前亦要記得刪除聊天紀錄,怕露出馬腳。在這段互相猜疑的時期,他感到辛苦。

 

小曹(左)說,他從來都沒有懷疑過他的性傾向,因為這是很自然的事。

 

  明知小曹的性向不會改變,小曹媽反問自己,「自己接受嗎?」雖然曾認識小曹的伴侶,亦覺得對方不是壞人,甚至還蠻靚仔,但小曹媽直言,「直到他上大學的時候,才能完全接受」,原因是小曹媽對同志圈有更深入的認識,她發覺同志並不是想像中差。

 

同一屋簷: 宗教 VS 同性戀

 

  不少虔誠的基督徒都認為聖經反對同性戀,並認為同性戀是罪。讀基督教學校的小曹一直未被宗教感動過,而老師的行為印證了基督教反同志,小曹的應該方法是飽覽批判基督教的書籍,用聖經的金句向老師作出提問。

 

  誰知,最大宗教的反對力量卻來自比他早出生5分鐘的孖生哥哥大曹。當小曹投入第2次戀愛的時候,大曹對小曹的態度已變成基督徒和同志的敵對關係,身處於同一屋簷下,他們兄弟的關係由形影不離,變成常常為了「同性戀是不是罪」這個議題而辯論和開火,有一次小曹更嬲到拂袖離去。

 

  這場基督教和同性戀的戰鬥止於小曹的大學時代,當時小曹入住宿舍,大曹開始翻閱小曹批判基督教的書籍,接觸到不同的神學理論,發現部分理論亦支持同志,他開始反思宗教的立場,慢慢兩兄弟的關係得到改善。梁若芊承認宗教圈對這議題的角力很大,但她認為擁有信仰的家長,應重新審視其精神,而非其教條,如認為愛是最重要的話,不論孩子是否同志,都應該好好愛他們。

 

再難走的路,亦會過去

 

小曹沒有直接向婆婆出櫃,但心水清的婆婆早已明白,蘇美智形容這是一種「心照」的關係。(左邊是大曹,右邊是小曹)

 

  小曹爸一直都有向大曹打聽小曹的事,有一次他希望見小曹的男朋友,更和他講一堆十分老套的說話,例如要好好照顧小曹等,小曹打趣道:「他日和男朋友吵架,都可以對他說:『你當日答應過我老豆,不准反悔。』」再一次印證:父母擔心的,始於是孩子的未來。

 

  雖說同志身份並不是父母最憂心的事項,但是面對子女出櫃後的道路,不少父母都因而累積不少負能量和鬱結。小童群益會開設支援同志青少年及其家人的「性向無限計劃」,其中一個活動就是家長支援小組。小曹說小曹媽的經歷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她就半推半就加入家長組,和同路人一起互訴心事、釋放負能量,然後互相支持。「再難走的路,亦會過去」,小曹媽更笑說,現在多了家長會的成員在分享期間展現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