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
我看過「達利與他的情人」( 請參考文章下圖 ),也看過「暮光之城」,卻怎樣也無法把那神經質又娘炮的達利和憂鬱深情的愛德華聯想在一起。明明都是羅勃派汀森,感覺卻截然不同。
在「記 得我」裡面,羅勃的氣質幾乎就是從「暮光之城」直接搬過來。但更帶刺。帶刺,是因為心裡帶傷。
我可以理解這位小生為什麼如此受歡迎。陰鬱的 氣質加上簡直就是「大衛像」的那張臉,是夠吸引人的。
不過二十來歲長得像這樣還可以,四、五十歲則最好像片中皮爾斯布洛斯南飾演的父親一 樣。我認為他已經具有「所到之處,不留活口」的超強魅力了。
不過還有個小問題。提供一個「大家來找碴」的題材。片中父子在會議室中當眾互相 咆哮的那場戲,前幾個鏡頭,皮爾斯的西裝上衣扣子是打開的,露出一個無法掩飾的、絕不可能在「棒,真是棒。」身上看到的肚腹。然後下幾個鏡頭裡扣子就突然扣上了。欲蓋彌彰可見一斑。
好了,來談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是說,當人生背負過太多過往的傷痛時,面對親情、愛情,人往往會用 傷害性的態度來面對。基於愛和基於患得患失。
童年親眼目睹母親被殺害的女主角用餐時總是先吃甜點。要不然主餐沒吃完,餐館就被小行星撞了怎 麼辦 ? 吃不到人生的最後一份甜點,彷彿是死不瞑目的遺憾啊。
男主角則用憤怒、暴力 ( 不是對女主角 ) 來渲洩他無解的孤獨、失落和對於愛的渴望。
其他角色也都帶傷。兩個背負不幸過往的家庭,都用壓抑來克制情感的表達,終不免造成彼此冷漠、忽 視的誤解。
人生中背負的傷痛會影響人對於感情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導向完全錯誤的方向。但那仍是愛的一種形式,有時要明眼、明心的人才能分辨。
「妳不必現在就原諒他, 但有一天妳一定要原諒他。」片中男主角的白爛室友這樣告訴女主角。她後來的確也懂了他為什麼會做出看似不可原諒的事。
有一段 官網上對於這一段之後,兩人親密的描述,是這樣的:
艾倫庫特 (本片導演) 透露,這次和羅伯派汀森合作最喜歡的一場戲是:「羅伯飾演的泰勒,某天早上醒過來,陶醉在愛河裡的他,看著沈睡中的愛人艾莉,想著這個世界有多麼美好,所以陽光從窗戶透進來,他就用雙手做出了鳥的影子,疊印在艾莉純潔無瑕的背上…。我覺得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個年輕人用手做出飛鳥的影子,表示在那個當下,他重拾了原本失去的純真。」
請恕我無法同意他的解釋。雖然他是導演。
這個年輕人一直是純真的。唯其純 真,他的痛苦無法轉化,無法壓抑,只能用一再的衝突來呈現。這種人是純真的。否則他大可像他的父親一樣,用社會化的形態把痛苦隱藏在表面之下,如同絕大多數「成熟」的人。
那一個短短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說的應該是「釋放」。他終於在被真愛包圍的環境中將自己從心牢裡釋放出來。到這裡為止,劇情都還是合理的。
不 過看到片名就知道編劇不會給你一個美好的結局。電影結局,是在片中每一個早就已經帶傷,好不容易正要修復的每一個人身上,重重再灑上一把鹽。也讓觀眾驚訝於編劇的殘忍。
當然,這是為了成全羅勃的深情動人形象。但這樣真的能夠造成結局看起來每個人似乎都得到救贖,重新找到人生勇氣和關懷的結果嗎 ? 呃……我是很懷疑這和真實人生差太遠了。就算可以有這樣的結局,劇中每個角色也應該先花個十來年接受心理治療或修行學佛什麼的吧。
不 過,這就是一部催淚文藝愛情片嘛。不這樣,「愛德華迷」們怎麼能紅著眼眶走出戲院呢 ? 所以就不要太計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