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7 16:49:49MISAN
說故事的人──閒話playback theatre
在上世紀30年代,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慨歎「說故事的人」這傳統的消逝,不但說故事的技藝湮滅,連聽故事的人也愈來愈少了。
到了世紀末,卻出現了另一種「說故事的人」和說故事的形式。
那就是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一人一故事劇場」據聞創於1975年,在八十年代初傳入香港。和一般劇場不同,一人一故事劇場沒有一毎預先準備的故事大綱以及演員安排;相反,一切都是即興的。劇場的演員在開始前會先決定一個主題﹝譬如說,筆者就去過一個以「投資」為主題的劇場﹞,在劇場中邀請在坐的觀眾就主題說說個人的故事。在此後演員將就觀眾的故事,用各種言語及形體動作把故事演繹出來。換言之,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個即興劇場。
什麼是故事?或者說,什麼樣的故事才是可說的?我們面對那龐大的社會機構、國家機器、如狼似虎、中人欲倒,耳聞目睹,都是堂而皇之的大問題大公案﹝愛國論,23條,大遊行,反削資﹞,洋洋於那公仔箱新聞紙,何曾有機會把自己那駭人聽聞的經驗分享出來,又何曾有人有心聆聽那「無關痛癢」的小故事?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又有沒有人去理會那非關國家大事的兒女情史?其實,作為個人經驗的小故事和作為「硬野」的家國大事也許並不相悖,只是各種討論方式都把這些討論抽空成凌駕個人的言語方塊罷了。一人一故事劇場,正好令觀眾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有一班忠實的聆聽者。
〈有病醫病,無病補身〉
有人說,一人一故事劇場不單有教育的作用還有心理治療的作用。說起來,以說故事形式作治療手段自來有之。佛洛依德治療精神病人時採用的就是稱作自由聯系的說故事形式,其方法乃讓病人就其意願把支離破碎的夢境組成一故事說出來,並就這說出來的故事入手作分析和治療工作。近世也有很多有關故事和治療的討論,其中一種大概手法是把事主的故事用另一種隱喻﹝Metaphor﹞方式說與事主聽,並邀請就其中的問題作出回應。這種手段無非讓事主以另一種形式面對其自身故事﹝當然,隱喻化後的故事失真或不恰當成分若何就不得而知了﹞以及問題,表面上是對新故事的解答,其實是對自身舊故事的回應。
這個意義上,一人一故事劇場無非也是新一種治療工具,不但醫治個人的心病,也勾起在座觀眾的心癮。現代人有兩種種普遍的病徵。第一樣是不懂如何交流經驗,事關現今社會中個人經驗不是被講大話﹝meta-narratives﹞的意慾壓抑,就是比《莊子》裡的支離更加支離。另一種病徵就是,害怕面對自我。犬儒玩世的態度乃後現代狀況中的一種人格特徵,對身邊事物就作玩票性質而不作介入,嬉笑怒罵,隔岸觀火,所謂「思想激進、行動保守」就是這個意思。總括而言,就是害怕現身。
事實上,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說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場域,觀眾用自己的組織方式表達自己的故事,反過來演員把你的故事演繹出來,叫你重新面對那熟悉而陌生的自己。在旁的朋友又可能透過演繹出來的故事扣連起自身的經驗,從中又產出新故事,結果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拋磚引玉本來就有真理成分,只是大家連磚塊都吝嗇罷了。
筆者也參予過一次一人一故事劇場,從那投資的角度說那買書的經驗。說了出來,果然「自我感覺良好」,而劇團演員的演繹也很出色,可謂難忘。尤其把筆者失書事件描述為尋丫事件,真是笑中有淚。說了出來,演了出來,得到其他人的反應,發現其實自身的經驗非但不是純個人的,很可能還是一個集體回憶。這是另一個發現。我們常說現代社會盛行個人主義,但同一時間,屬於個人性的經驗卻很少被說出來,而個人經驗就正因為沒有被表達出來才成為「只是」個人之物。事實上,人和人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大家還是分享若干相類的經驗,人和人正是透過差異而相別,透過趨同而結合。經驗不說出來無以分享,說了出來,發現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有如認祖歸宗、重回故里、衣錦還鄉、其樂可知。
本雅明所謂的「說故事的人」本來指一些傳統社會中特別有說故事能力的人,譬如海員和工藝者,蓋因其見多識廣、閱人甚多。我的意思卻是,人人都是說故事的人,人人都有故事說,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想那清代一介失意才子蒲松齡,既不能入水也不能刺繡,卻攜那一盞茶一樽酒,坐將下來,邀那路過的張三李四黃髮垂髫者細訴那京華春夢、怪力亂神的故事,竟得以「炒作」出那傳世的《聊齋誌異》,真可謂叫人嘖嘖稱善。
雖然主動說故事的意慾未必很大,但想聽故事的好奇心則絕不能無之。或許,今天我們不應只尋找說故事的人,而應該做一個要人說故事的人。
到了世紀末,卻出現了另一種「說故事的人」和說故事的形式。
那就是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一人一故事劇場」據聞創於1975年,在八十年代初傳入香港。和一般劇場不同,一人一故事劇場沒有一毎預先準備的故事大綱以及演員安排;相反,一切都是即興的。劇場的演員在開始前會先決定一個主題﹝譬如說,筆者就去過一個以「投資」為主題的劇場﹞,在劇場中邀請在坐的觀眾就主題說說個人的故事。在此後演員將就觀眾的故事,用各種言語及形體動作把故事演繹出來。換言之,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個即興劇場。
什麼是故事?或者說,什麼樣的故事才是可說的?我們面對那龐大的社會機構、國家機器、如狼似虎、中人欲倒,耳聞目睹,都是堂而皇之的大問題大公案﹝愛國論,23條,大遊行,反削資﹞,洋洋於那公仔箱新聞紙,何曾有機會把自己那駭人聽聞的經驗分享出來,又何曾有人有心聆聽那「無關痛癢」的小故事?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又有沒有人去理會那非關國家大事的兒女情史?其實,作為個人經驗的小故事和作為「硬野」的家國大事也許並不相悖,只是各種討論方式都把這些討論抽空成凌駕個人的言語方塊罷了。一人一故事劇場,正好令觀眾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有一班忠實的聆聽者。
〈有病醫病,無病補身〉
有人說,一人一故事劇場不單有教育的作用還有心理治療的作用。說起來,以說故事形式作治療手段自來有之。佛洛依德治療精神病人時採用的就是稱作自由聯系的說故事形式,其方法乃讓病人就其意願把支離破碎的夢境組成一故事說出來,並就這說出來的故事入手作分析和治療工作。近世也有很多有關故事和治療的討論,其中一種大概手法是把事主的故事用另一種隱喻﹝Metaphor﹞方式說與事主聽,並邀請就其中的問題作出回應。這種手段無非讓事主以另一種形式面對其自身故事﹝當然,隱喻化後的故事失真或不恰當成分若何就不得而知了﹞以及問題,表面上是對新故事的解答,其實是對自身舊故事的回應。
這個意義上,一人一故事劇場無非也是新一種治療工具,不但醫治個人的心病,也勾起在座觀眾的心癮。現代人有兩種種普遍的病徵。第一樣是不懂如何交流經驗,事關現今社會中個人經驗不是被講大話﹝meta-narratives﹞的意慾壓抑,就是比《莊子》裡的支離更加支離。另一種病徵就是,害怕面對自我。犬儒玩世的態度乃後現代狀況中的一種人格特徵,對身邊事物就作玩票性質而不作介入,嬉笑怒罵,隔岸觀火,所謂「思想激進、行動保守」就是這個意思。總括而言,就是害怕現身。
事實上,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說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場域,觀眾用自己的組織方式表達自己的故事,反過來演員把你的故事演繹出來,叫你重新面對那熟悉而陌生的自己。在旁的朋友又可能透過演繹出來的故事扣連起自身的經驗,從中又產出新故事,結果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拋磚引玉本來就有真理成分,只是大家連磚塊都吝嗇罷了。
筆者也參予過一次一人一故事劇場,從那投資的角度說那買書的經驗。說了出來,果然「自我感覺良好」,而劇團演員的演繹也很出色,可謂難忘。尤其把筆者失書事件描述為尋丫事件,真是笑中有淚。說了出來,演了出來,得到其他人的反應,發現其實自身的經驗非但不是純個人的,很可能還是一個集體回憶。這是另一個發現。我們常說現代社會盛行個人主義,但同一時間,屬於個人性的經驗卻很少被說出來,而個人經驗就正因為沒有被表達出來才成為「只是」個人之物。事實上,人和人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大家還是分享若干相類的經驗,人和人正是透過差異而相別,透過趨同而結合。經驗不說出來無以分享,說了出來,發現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有如認祖歸宗、重回故里、衣錦還鄉、其樂可知。
本雅明所謂的「說故事的人」本來指一些傳統社會中特別有說故事能力的人,譬如海員和工藝者,蓋因其見多識廣、閱人甚多。我的意思卻是,人人都是說故事的人,人人都有故事說,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想那清代一介失意才子蒲松齡,既不能入水也不能刺繡,卻攜那一盞茶一樽酒,坐將下來,邀那路過的張三李四黃髮垂髫者細訴那京華春夢、怪力亂神的故事,竟得以「炒作」出那傳世的《聊齋誌異》,真可謂叫人嘖嘖稱善。
雖然主動說故事的意慾未必很大,但想聽故事的好奇心則絕不能無之。或許,今天我們不應只尋找說故事的人,而應該做一個要人說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