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5 08:21:25慢慢 (胡嘉琪)

心理諮商與治療如何節省健保支出?

諮商與臨床心理師到底可以如何服務台灣民眾? 這樣的服務需要什麼樣的修業與訓練過程?

其實,有經驗與專業的心理師可以幫助台灣節省大筆的健保支出!!!

『自律神經失調』 是亞洲醫生給病人一個解釋身心症狀的總稱~但這樣的稱呼卻忽略了心理壓力與創傷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裡的親朋好友有以下狀況嗎?這些狀況都需要醫療配合心理諮商治療才能有根本的改善~

一、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心悸(恐慌症)、失眠、頭暈、對環境敏感等。中西醫的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減輕症狀;有經驗的心理師可以幫助人徹底改善失調背後的壓力與心理創傷。

二、全台灣有多少親朋好友現在已經開始吃安眠藥或抗焦慮藥、抗憂鬱藥才能入眠?藥物的副作用是大家害怕的,但卻沒有人告訴大家,心理師可以幫助人用各種認知行為技巧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根治失眠!

三、疼痛的心理治療在歐美各國也越來越被重視。光靠止痛藥來治療慢性疼痛是不夠的。吃止痛藥之後,神經系統會自動製造更多的疼痛神經接受器讓人可以繼續感受到疼痛;因為疼痛是身體跟大腦溝通警訊的重要管道。透過心理訓練,可以幫病人增加對疼痛的悅納與忍受度,減少使用疼痛藥的劑量。

請大家幫忙教育民眾~心理諮商與治療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在目前對身心症狀的有限了解之下,心理師在醫院常被用來做單一的認知功能測驗。於是,在醫院看不到心理師的經濟效益之下,(家裡的親朋好友有開醫院的)立法委員現在要把心理師報考資格改成大學畢業即可;這樣一來,諮商與臨床心理師的訓練不足,就更無法發揮其效用。

想一想,每年有多少病人因為沒有心臟病病因的心悸與恐慌占用急診室與心臟內科的資源?這些地方一直去,心電圖一直照,各種檢驗一直做,花得錢就比跟心理師晤談二十次還要多。健保現在慷慨給付,用的是我們中生代與年輕一代的未來資源!唯有全面提升民眾心理衛生知識,減少民眾對於身心科的誤解,才能用身心治療來徹底改善心悸、恐慌、失眠等問題!也才能改善心理師的工作環境。

諮商與臨床心理師要能夠聚集大眾的關心才能有社會資源來談心理師的修法問題。

心理師法如果改成大學畢業在醫院實習五年之後可以報考,這其中能夠得到利益的是:醫院!

因為醫院可以用大學實習生的便宜薪水來雇用實習心理師,繼續只讓這些心理師做簡單的認知功能紙筆測驗。醫院的經營者只要能夠繼續從健保局得到恐慌症、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者等醫療費用給付,醫院完全不需要改變自身的系統。唯有透過大眾的心理衛生常識,迫使健保局從事改革,才有足夠的"經濟壓力"讓醫院願意改變其如何治療病人身心症狀的方式。

PO完這篇文章後,又讀到慈濟嘉義大林醫院與翁嘉英教授合作,幫助心臟病人學習如何減壓改善脾氣! 從根本做起,幫助這些心臟病人不再心臟病復發!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81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