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5 21:49:59新雅
雜想三趣之二:料理
我愛吃美食。我媽常說,多數愛下廚的人是因為愛吃,所以會想自己煮來吃,我想,起碼我爸和我就是屬於這類人吧?
記得小時候,下午五點多鐘就要幫忙掃地,然後幫媽媽把紫色的小洋蔥頭剝好。媽媽會開始準備晚餐。那時候一家五口的晚餐也只有兩道菜和白飯。我最愛吃媽媽煮的醬油瘦肉(那時候,哪裡買得起腰間肉啊?),或者是“亂棍打死豬八戒”,也就是瘦肉片炒菜豆。記憶中,四季豆是很難得上桌的食材,因為價格比菜豆貴。那時候的包菜很清爽,不過倒是沒有後來在台灣吃到的高麗菜那樣甜。有時候我病了,媽媽會煮瘦肉稀飯。瘦肉稀飯裡面沒有別的,就只有切薄片的瘦肉,再用鹽調味,可是我卻覺得那是極品。偶爾媽媽會煮糯米飯或是醬油炒米粉,我們就這樣吃兩餐。這些,都是永遠忘不掉的媽媽的味道。
媽媽其實是屬於熟能生巧型的師傅。因為經常烹煮,媽媽就摸熟了食材的性質,如何可以煮得軟而不老,要下多少調味,她就在每天下廚的情況下研究出了她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我更佩服的是媽媽的刀功。她八歲就會拿刀削東西,因此不論是大菜刀或是小刀在她手上都能很簡捷地把東西切好。她砍出來的雞塊大小都均勻,豬肉也可以切很薄,洋蔥和蒜頭也絕對可以剁成碎末。
如今媽媽不再下廚,換成了爸爸掌廚。爸爸對食材沒有研究,也不理會烹煮的順序,但是他也愛吃,所以總想著煮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他的廚藝時好時壞,也經常把好的食材煮老了。他只有一樣從來沒有失手過:辣椒螃蟹。他並沒有從任何人那裡學,而是自己猜想應該是那樣煮的,結果他真的成功了,而且家裡也只有他會做這道菜。螃蟹可是很貴的食材。但是我記得從我高中以後就大概每兩年能吃到一次這道菜,而爸爸總是特地為我而做這道菜。
因為爸媽的緣故,我從小就知道,料理的好壞,其實就在於烹煮的人對要吃料理的人的愛。
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會煮,我們家小孩在成年之前都沒下過廚。哥哥們也是出國留學後才自己在異鄉學會下廚的。他們回國後,竟然也不曾下廚做幾道菜來嚐嚐,倒是讓我很好奇當年他們煮的東西到底滋味如何?
我並沒有因為父母親都會下廚而得到他們的真傳。但是我非常喜好收集食譜,也常想像著做料理的樂趣。隨著經濟能力越來越好,在外頭用美食的次數越來越多,味蕾開始被養壞了,懂得挑剔。慢慢地,又發現外頭的食物添加太多調味料,尤其是味精,多吃終究對健康無益。因此我開始認真地研究起食材,希望能找尋它們的原味,並且通過自創料理來推動自己多下廚。
八年前的生日那天我請了假在家,第一次下廚。我記得當時翻閱了簡易食譜,挑出自己覺得比較簡單又有營養的三道菜。可是去超市的時候,沒有買到相同的食材。於是我就稍微改變了菜肴的內容,憑著自己的想像去煮我所買到的食材,然後請爸媽品嘗。那是肉餡意大利麵湯、莳萝香魚柳和炒黃瓜小蜜蕃茄。爸媽很捧場,那是我過得很有意思的一個生日,也初次嘗到了玩料理的樂趣。
雖然閱讀了不少食譜,我卻不愛依樣畫葫蘆地照做,反而玩起了想象中的料理這個趣味遊戲。想象中的料理,其實就是在未曾煮過某些食材的情況下想像著如何把那些食材湊合成一道菜。或許我天生就對食物的滋味和香氣比較敏感,幾乎認真品嘗過的味道與特性都不會忘記。所以我總是會在腦子裡盤算食材A和食材B的味道加在一起會如何?食材A用煎的是否會比炒的更香?如果不放油,要如何能讓湯麵一樣有滋味?
當然,光是想像是沒有用的。我就會去買食材來做試驗,蛋包意大利麵、吻仔魚炒山苦瓜、培根炒甜椒、黑糖醬油燜花豆雞等等,朋友戲稱我做的菜為“創意料理”。究竟是不是創意料理,或是其他人已經做過同樣的料理都不重要。我注重的是我自己去嘗試、自己去體會與享受做料理的樂趣。
最重要的,是我目前唯一能為爸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雙手為爸媽做菜。看著他們吃得開心的樣子,沒有甚麼能讓我更開心的了。料理的樂趣與意義,其實就在於烹煮的人對要吃料理的人,透過食物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