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9 10:45:46米果 @MIMIKO

【台南女兒】博愛路

對一個已然消失的路名,除了憑弔,想必還有更多霸道的思念吧!

老是記得那一小段路,從東門城一九七巷口的岔路拐個彎,沿著暗紅磚牆,穿過神學院,越過鐵軌,先經過一家賣木屐拖鞋的舖子,再經過集郵社,圓環邊有家小廟,廟口是個麵攤子。我曾經渴望擁有一雙橙色滾邊的木屐,也考慮買一整套「十大建設」郵票,更多時候,我攢著口袋裡的銅板,在廟口麵攤子前方來回盤算琢磨著,到底該吃湯麵還是乾麵?該切豆干海帶滷蛋粉腸?還是省下來存進小豬撲滿?

當時磨蹭再三的決定,相較於往後許多人生抉擇,顯然純粹多了。

約莫是小學三、四年級,身高可能一四七,步行十幾分鐘的路程,卻一輩子懸念。

懸念的,並非那段路,而是路上醞釀的情緒。那段路過了東門圓環,拐個彎,就是博愛路。自己掏錢買的第一本書,好像是安徒生童話或中國民間故事,先後順序很難釐清了,終究是多年前的事,要認真計較起來也沒什麼線索了。

最初,總是窩在「南一書局」二樓看故事書,長大了些,開始看瓊瑤、三毛、朱天文、林語堂、白先勇、張愛玲、鍾曉陽。那時,沒有網路,沒有電腦,交筆友靠「姊妹雜誌」,耍浪漫依賴美麗信紙,倘若真要交心,非得靠那些詩情畫意的小書籤不可,書籤上頭的詞句與影像竭盡浪漫能事,昂貴一些的,還繫著流蘇與蝴蝶結,頗能迎合強說愁的心境。每家書店都把書籤當成賣場門面,就好像現在的便利店將關東煮與熱狗大亨擺在店裡最顯眼的位置一樣。

這玩意兒不流行了,看書的人少,寄信的人更少,而逛書店的人,想必更稀有了。當年藏在鞋盒裡蒐集來的書籤,搬了幾次家之後,也就莫名其妙消失了,跟許多不牢靠的記憶一樣,幾年不複習,就忘了。

博愛路全盛時期,從東門圓環到火車站,書店挨著書店勾肩搭背,全沾著氣質。補習班也算特色,「建功」與「南開」對街廝殺,火車站那一頭的「南海」也不差,唯獨落腳民權路的「宏達補習班」,緊鄰古蹟「上帝廟」與清朝老店「再發號」,顯得孤單。

那年頭的大學錄取率很低,高四生在博愛路度日一整年,青春苦澀各自成詩篇,倒也是風景。

當時,博愛路上的書局,幾乎是全國參考書出版大本營,府城人文薈萃的特質擺在升學主義的刀口,照樣靈光。撰寫參考書的人,往往就是南北趕場的補習班名師,數學、英文、理化、史地各有派別,開學一週內,學生塞滿兩側騎樓,買參考書的,往書店擠;買透明書套的,往「信用文具店」;想要省錢買二手「賀式文法」的,鑽進青年路鐵道附近的舊書店準沒錯。

我總是記得,新學期初始,必定到博愛路朝聖,明明是下課後的黃昏光源,整條街卻泛著晨曦一樣的亮度,好像花錢買了新版參考書,就買走聯考榜單的保留席,縱使那些參考書曾經讓我痛苦萬分,一直到現在,仍然持續一種固定的惡夢模式,夢見自己忘了晨間早自習的小考,忘了前一晚該做完參考書試題,或者忘了把參考書藏好,只因為督學到校視察,參考書成了禁書,跟「柯旗化」的文法書一樣。

多年後回首,終究知道的,參考書根本不是知識的來源,而是應考的補藥。六年中學生涯,鵝黃燈泡色澤映著四方書桌,我在參考書餵哺的公式考題之間勉強吞嚥,然後在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期考模擬考之後迅速遺忘,大學聯考是最末一道掩埋場,教科書與參考書打包丟棄時,有關數學算式、英文文法全都模糊散盡,我甚至想不起考前倒背如流的長江、黃河流經哪些省份?戰國七雄春秋五霸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如同「博愛路」更名「北門路」之後,電腦賣場與服飾店抽走書店靈魂,流行味取代書香味,三家補習班相繼倒地不起,反倒是「信用文具店」蓋了透天大樓,老闆娘依然刻意梳頭親切寒暄,跟啟聰學校旁的「老唐牛肉麵」一樣,好似吞了長生不老藥。

會不會,我根本不是思念「博愛路」這個路名,而是思念那一整條街的紙張氣味?或圓環邊的木屐?集郵社?幾塊錢一碗的廟口陽春麵?或那一本本當成破爛稱斤論兩賣掉的參考書?
台南遊子 2012-04-24 17:06:59

以上所言讓我想想起30多前在博愛路補習班的日子,大家加油吧

台南人在淡水 2007-05-26 10:55:27

心情低落時
總不自覺的來看這裡看看這幾篇
有著台南標題的文章
讓那種專屬於台南異鄉人的情緒缺憾
透過再次的閱讀
徹底潰散 重新拼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