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3 10:14:41mimiccv

馬來西亞普洱倉儲再議(二)

馬來西亞普洱倉儲再議(一)
馬來西亞 張 極 琴


結論 普洱茶的生命藝術

茶無真假,只有好壞。⑪
就筆者粗短的飲茶經驗,得出一些看法,試博君貽笑:

好的普洱茶茶品,沖泡後的茶湯,透徹亮麗、茶滋喝起來雖
有苦澀感,其感覺將從整片舌頭延伸至喉頭,雖苦澀卻回甘,並
唾涎津液不斷,給人以源遠流長的舒服感,致使喝茶者會主觀地
“一直想喝”。

至於值得收藏的普洱茶茶品,則更進一步要求其原料、採茶季節、製作工序與儲藏環境了。⑫

上天對筆者不薄,很感謝上天給筆者的福報,讓筆者擁有了【龍馬老同慶】、【鼎興號】圓茶與緊茶、【福祿貢】、【思普貢】、【藍印鐵餅】、七子餅【水藍印】(泰國倉儲與香港倉儲者皆有之)、八十年代【江城茶磚】、八十年代【臨滄銀毫沱茶】、十二月版【九二小方磚】、一九九六年首批【古雲海圓茶】三種。也有機會不少次品飲過【福元昌】、【紅印】、【藍印】、【天信號】、首批【8582】七子餅、【藍天8592】。
筆者提出上述茶品,不是用來抬高身價(反而有丟臉的情緒──汗顏哪),而是要說明一件事:上述茶品,乾倉的溼倉的,筆者都有喝過。乾倉當然就是【厚化蘭樟香】,喝了後不只兩腋習習清風生,而且還有【肌骨清涼氣】的感受,香、甜、甘、苦、澀、津、氣、陳,其氣勢磅礡,非筆墨能形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於受潮茶品,除了【8582】與【藍天8592】(本即從香港倉儲而得,只能說筆者與此茶無緣)喝了令筆者胃漲風外,其餘茶品喝後仍然兩腋習習清風生,體骸通泰,很舒服,茶湯仍然甜水滑順,唾涎津液也不斷……可是就是少了本有的【韻】以及【茶香】(蘭樟香)。

何以乾倉與溼倉茶品有如此的差別?
依筆者主觀的看法,這該歸咎於茶葉的來源與茶品的製作工序有關了。這在筆者的觀念裡頭,當歸入【壞茶】的領域了──喝了讓人頭暈胃風,豈能是這人的好茶?
──當然,喝茶喝後身心不舒服,因人而異。這只能怪筆者身體羸弱多病不勝寒了,只能哀哉自嘆無緣了。

普洱茶的生命藝術,在其【生長條件】。
【生】,指的是原料與製作工序的要求;【長】,指的是成品後的倉儲環境。能夠登上藝術品茗空間的,則必須經得起【陳】,即時間的歷練,也就是陳期。【祖父做兒孫喝】的使命,或許不僅僅停留於牛飲粗喝的大家歡喜的普羅大眾層次,更應走入藝術的廳堂,使得茶品能把精神的享受與藝術的表現全然回饋予普洱茶品的製茶先祖。


誠如古玩市場,猶或字畫藝術,都得要商家的良心、行家的目光、茶人的品味以及政府的法規等配合下,普洱茶市場才能長長遠遠地走下去。普洱茶的宏願,是要細心呵護的。要走向世界,必須普及全民。如果高唱品質好也確實品質好的茶品,如果只照顧到高層次的藝術廳堂,而罔顧了中下層次消費者的普及,則製茶的先靈,恐怕也只能怨歎這殊料不及的局面。
產業的成熟,必須與消費者的成熟相輔相成。雖說留給子孫茶葉茶品,子孫是不愁吃穿⑬,可是從現今怪亂現象⑭言之,十數二十年後的大馬倉儲,一旦開倉而銷售,是否坐地起價,還是顧及普羅大眾的消費,則端看藏主的良能良知了。

最後,筆者再次斗膽發論噱詞,再博君一笑。
茶的原料,如果只是清香有餘而餘韻不足的“春茶”,則怎抵得過十數二十載甚至數十載的【時間的洗煉】?除非要符應【藏茶無用論】,可以在廿年內享用完畢……
還有,莫忘那些老茶陳品如【號字級】與【印字級】者,雖說在香港茶樓隨便囤放而意外地有了現在的天地,這多得那些茶品的原料都是來自【山頭原林韻】──好山好水樟林庇蔭的喬木大葉種!這才能從厚釅蘭樟香的功底,經時間的洗煉而轉化成厚化蘭樟香的結果。
舉些實際的生活經驗作比喻,有舞台表演者常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又或太極拳修煉者云“三年一小成,十年不出門”者,這豈不在在說明:【功底】很重要?現在的台地茶,灌木的特徵是:樹根抓地膚淺,不能深透地底來吸取更渾厚的養分。還有,經過改良後的土質,已不如前文所提,有厚層的生化腐朽營養物。而且灌木茶樹叢過於密集,恐也影響其茶質。如此【根底】或【功底】不足的茶樹所製作的茶品,又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又怎會有氣勢磅礡口感?加上現今製茶技術的改變或改良,蒸青、烘青有之,茶品哪能耐得住陳放?
再說,現今市場,以假亂真的現象充斥,消費者不是沒有管道去認識,就是認知不足,怎能判定茶品的好壞?
當然,話說回來,自普洱風吹起,上述問題即隨之而根生,當不是現在才有的疑慮。
把上述疑慮全拋開,則反看馬來西亞的氣候,若真的走向自國的品牌與自國的倉儲,則為了使倉儲處於優良的條件,業者不得不盡力研究其技術……人手、員工、技術、方法、時間……這都要金錢才能解決,屆時倉庫倉儲要開倉出庫,則其價額又如何?


進一步說明
① “大馬倉”理念提出後,就有另外的“普洱茶術語”出現:雲南
倉、廣州倉、深圳倉、港澳倉、臺灣倉、越南倉,及大馬倉。
② 中國老祖宗的曆法,向來都以廿四節氣裡頭的“立春”、“立
夏”、“立秋”與“立冬”作為四季--春、夏、秋、冬--的
開始,其與西曆的對照如下:
節 氣 農 曆 西 曆
立春 十二月初三 二月三~五日
立夏 三月廿日 五月四~五日
立秋 六月廿六日 八月七~九日
立冬 九月十七日 十一月七~八日
另外,【號字級】陳品的內飛內票,都標以【陽春白尖】或【明
前白尖】或【雨前白尖】等語。“陽春”即春天的代稱;“白尖”
指“白毛嫩芽”;“明前”當指“清明前”,即農曆三月八日或
西曆四月四~五日;“雨前”,則指“穀雨前”,即農曆三月廿
三日或西曆四月廿日。
總歸一句,所謂的春茶採摘的最佳時機是清明節氣的前後十天。
這與西湖龍井茶的採摘時機相同。
很奇怪的是,【號字級】老茶的內飛內票雖說標以“白尖”或“春
蕊”,可是泡開後的茶底,若依現代雲南的採摘標準言之,茶底
卻不只不是細嫩芽尖,反是一芽二葉到四葉的開面茶……
應該說,是春茶沒錯,但卻採摘茶樹的二、三級的茶葉(即一芽
二到四葉茶)為是。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酌李拂一的《佛海茶業與邊貿》一文。
③ 莊晚芳《中國名茶》云:
“西雙版納的茶樹都是喬木類型的大葉種,茶樹和樟樹混合成
林,有益的化學成份增加,茶葉品質優異。”
奇怪的是,有關普洱茶的著作充斥市場,但會提及普洱茶與【樟
樹】有關的專家學者卻不多,就筆者所知,有陳椽、莊晚芳、鄧
時海、雷平陽,以及阮殿蓉等人。
④ 機器蒸汽機,375克圓茶須7秒,250克沱茶5秒,250克磚茶
5秒,100克沱茶3秒。
乾燥工序,以前人工壓法,自然攤乾晾乾,須時12~15天,現
今機器烘乾須時3~5天。
⑤ 有個渥堆熟茶茶品的術語“幾分熟”。坊間許多人有了個誤會,
以為在壓製前生毛茶與熟毛茶的拼配比率,結果就幾成生毛茶與
幾成熟毛茶拼配而壓製,形成了【青熟茶】,或稱【生熟茶】。
其實,“青熟茶”的出現,約在1996年臺灣《普洱茶》一書提
出“幾分熟”術語爾後才有之。
⑥ 關於茶的原料,還有一個觀念須交待:【單一茶菁】。此觀念歧義
多,一是單一級數,二是單一茶區,三是單一採茶季節,四是單
一茶種(灌木、喬木),五是單一葉種。
1970年代後七子餅茶的出現,代表【拼配茶】的出現,所以已無
單一茶菁可言。可是反看【號字級】與【印字級】言之,似乎也
不一定是單一茶菁的成品。
因此,品飲者的一個共識是:單一茶區的單一級數所壓製出來的
茶品。
但是,除非親自監製整個壓制過程,否則也會產生魚目混珠的跡
象。
何況,完全【單一】未必是好事。
⑦ 那也得看儲存環境有否受潮,若受潮,則連齒頰留香的機會也無。
⑧ 曾幾何時,有人認作【藏茶無用論】。左思右想,持此觀念者,
其因約略有三:一是他不瞭解普洱茶的魅力──祖父藏兒孫喝;
二是他講的是灌木台地茶,而且是春茶,這肯定是最巔峰期為持
論者所言“廿年”;三是他沒品飲過老茶,否則他不可能不知道
啥【印字級】或【號字級】茶品的強勁。
⑨ 【乾倉】,與溼倉是相對的觀念。【乾倉】的條件是:通風無雜味,
相對溼度75%以下,恆溫25℃~30℃,大量囤放。反之,若相
對溼度與恆溫超過上述數據,則為【溼倉】。
其實,乾倉即指自然狀態的囤放,也即只要通風無雜味不近水便
是。所以上述【相對溼度】的是不得已的說法,此乃借鑒自黴菌
會大量滋長的溼度指數而得──80%以上。
【入倉】,將生茶青餅放入無風陰暗的(地下室)空間中,若相
對溼度過低,則灑水或溼布袋覆蓋,每三個月撤換置茶地方。如
此須經三年時間。
三年一到,全部茶品轉換另一個通風良好,乾淨陰涼,相對溼度
75%~80%的儲藏空間,須時一年。此謂【退倉】。

⑩ 廣州、香港及澳門“一盅兩件”的茶樓飲食文化,早已有之。這
文化使得普洱茶就如同居民的“親人”,誠如蔡瀾《普洱頌》所
云:
“普洱茶已成為香港的文化,愛喝茶的人,到了歐美,數日不接
觸普洱茶,渾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門必備普洱。吃完一杯,什麼
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國外的人,懷念起香港,普洱好像
是他們的親人。家中沒有茶葉的話,就跑到唐人街去喝上兩杯。”
見1995年香港《壹週刊》。
⑪ 這不得不引用李義榮先生的用語了:
不以錯誤年代為標竿、不以偽造包裝為依據、
不以深淺湯色為藉口、不以添加味道為假象、
不以霉味倉別為號召,以及不以樹齡葉種為考量。
語見《普洱壺藝败印級茶篇》,2005年5月號,台灣五行圖書出版。
⑫ 筆者汗顏,從品飲老茶陳品中捕抓新茶青餅的某些可以經受得起
時間洗煉的契機。因此,斗膽提出如何從新茶品中的外觀條索,
以及沖泡後的茶湯色、茶滋、茶底等方面來判斷。同時也提出乾
倉與溼倉茶品的判斷方法。
樹種 葉 種 沖泡後茶底外形 茶 滋
喬木 大葉種 梗粗壯渾圓油綠而軟柔,且韌性強,葉間隔遠,葉脈絡清晰,肉身肥壯潤腴面,蟾蜍葉表面。 苦在舌根喉頭及舌面,糯米樟香,回甘舒服,生津活潑,自然渾厚的氣勢,留底久遠。
喬木 小葉種 梗粗軟柔且韌性強,脈絡清晰,蟾蜍葉表面,唯葉身薄弱而淺色。 苦在整片舌頭,回甘生津,厚順。
灌木 大葉種 梗細而早硬易折,脈絡清晰,葉間隔近,葉肉身單薄,細條綠色。葉面光滑。 澀在全舌面,留底微弱,稍縱即逝。
灌木 小葉種 梗細而早硬易折,脈絡不清,肉身單薄易碎。葉面光滑油亮。 澀麻舌尖,淡薄輕利,平淡無奇而乏味。
表一 喬木、灌木及其外形與口感的粗判

類別 乾 倉 溼 倉
青 茶 熟 茶 青 茶 熟 茶
條索 油亮結實 乾 脫落 鬆蓬 暗栗 緊密 暗淡 糊塗一團
分釐不清
茶香 原普洱茶香 熟味 中藥
紅豆味 霉味 泥味 霉 腥 倉 膩 泥 藥味濃
茶湯 栗黃轉栗紅 暗栗黑
透澈見底 暗栗黑褐 不耐泡
暗栗褐
茶滋 潤、滑、
生津、甘甜 潤喉 甘甜
沈厚 滑 沙 刺 澀 青腥
生痰 酸 乾喉 鎖喉 生痰
膩 胃脹
茶底 活性 柔韌
飽滿 乾瘦 老硬
不易開展 栗黑 乾涸 黏稠 易有碎末
碳化 黏杯
表二 青、熟茶與乾倉、溼倉之略判

⑬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的景邁叭岩嶺上,傣族先祖(名為“艾
冷”?)所留下的碑文(公元695年):
留給子孫錢財,只會帶來禍害;留給子孫牲畜,只會得到瘟疫;
留給子孫茶樹,世代都吃不完。
在此借用。
⑭ 商家把自家藏品說得“天上品地上無的境界”、“僅此一批,列
無二發”、“現在購藏年底漲還”……反正賺快錢,欺詐虞騙,
何須對自己的獗詞負責。









(悄悄話) 2010-12-08 01:21:28
(悄悄話) 2010-10-10 17: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