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4 18:38:16mimiccv

普洱茶藝文化(九之二)

張 極 琴

普 洱 茶 的 享 受(二)

三 茶 食 飢 飽

美酒千杯難逢知己,清茶一盞亦能醉人。一旦碰上了茶知己,就真的相識恨晚,而談得欲罷不能,海闊天空任馳騁言語,又豈是一杯清茶能解決的呢?這豈不就與鐘子期相遇齊王之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麼?

茶,喝得越多,不是飽就是餓,那若再沒食物進口,則容易傷胃。可是又不好意思到外用餐。怎辦?
準備些黑豆、黃豆、長生豆、南瓜子等等有益營養的小食品。特別是南瓜子。
美國自然食療醫學專家Bernard Jensen更從臨床實驗得出,“南瓜子”對男性攝護腺或前列腺(prostate gland)的疾病有抗製作用;臺灣的醫學研究也發現,南瓜子對腎功能有提振與恢復的作用,更能降低腎結石的可能性。
還有,茶中含有微量礦物元素【鍺】(Germanium, Ge),此類元素具有擴張及堅固血管壁、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中醫裏所謂的“行血通氣”),它還能帶走體內多餘的氫陽離子,同時也能降低中風、血管栓塞的弊疾。由於此元素不易溶於水,直接吃用只會成為排泄出來的浪費,沒被體內器官吸收。同時,“鍺”也是體內免疫系統中的濾過性病毒抑制因數誘發劑 (interferon inducer of virus)。所以,它必需配以瘦肉、棗子等含自然“醣”量高的物品並齊熬燉,才溶於水,也才讓咱身體容易吸收養份。
鍺,配上南瓜子的自然“醣”,豈不更安全更妙?豈不更相得益彰,如虎添翼?

不然,如同品嚐紅酒般,準備些清脆爽口的疏打餅乾,在更換茶品品嚐時,可藉疏打餅乾清清口腔。
寫至此,想起日本茶道(Cha-No-You)必備甜茶點,不外就是防抹茶或煎茶中的茶單寧或茶鞣酸過多而傷胃。
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花生(美稱長生豆,俗稱土豆)很爽口,可是當它發黴時,卻含有致癌物質--黃麴毒素,加上它也會激發尿酸分泌。所以若真禁不了饞,或許不要食用現成已剝殼的脆口花生為妙!

四 音 樂 茶 氣

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曾留下流傳千古的名言,可以媲美早些的陸羽《茶經》,原因就在盧仝是茶史上第一個提出茶氣的人。試看看其中的有關部份: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最近《普洱壺藝》曾刊登專講述【茶氣】的文章,讀者可自行翻閱。

有一位對武術有鑽研的專家說過

打長拳像喝綠茶,外觀漂亮鮮活;打南拳如喝烏龍茶,後勁十足;打太極拳如喝普洱茶,溫馴耐人尋味。

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極拳,夠【老】;祖父做孫輩喝的普洱茶,耐【陳】;如果加上【遠古】而淡泊靜遠的古琴音樂……豈不老大的享受?三者之間共同處就是越老越醇越耐人尋味。
【太極拳】,“三年一小成,十年不出門”,越煉越收斂含蓄藏器用;【古琴】,四組又一個二度的音域,包括了七個散音,九十一個泛音,以及一百四十七個按音的縱橫交錯,難學易忘的遠古意境使得你超越時空地與鐘子期相會(從出土文物得知:兩千四百多年前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十絃琴,或長沙馬王堆漢墓那一千九百年餘的七絃秦。可見“琴”的發展歷史是多麼地淵逺);【普洱茶】,新舊老陳古,古可古至西周的朝貢,陳可陳到諸葛亮植樹長芽治病,老可老及明太祖罷造龍團,舊可舊逮清宮夏飲龍井冬飲普洱……
說起“古老”,還有甚麼比它仨更配的?
何況,煉拳飲普洱,行血通氣,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豈不樂哉?
或者,獨飲乏味,心有戚戚,遙想同窗,便響起《憶故人》;夜幕掀起,好友臨門,奏個《良宵引》;心情憤懣,借茶作“瘋”,來首《酒狂》;臨行餞別,彈起《陽關》。不然,虛寧靜篤,《雁落平沙》最能凝神靜氣;鬱悶不得志,一曲《瀟湘水雲》;勤懇學習,孜矻閱讀,贈以《韋編三絕》……
最後,要交待的是,新茶過於新鮮刺激而苦澀濃釅,難於入嚥,也許只適合收藏,待十數二十年陳老轉化後,又是一批“老茶”的出現,所謂“祖父做,孫子喝”嘛,週而復始,本也應該。至於老茶,喝一片少一片,總不能大量飲用,更遑談牛喝粗飲,當然要三兩知己坐下來慢慢細品咯!因此,咱們能大量飲用的,也能適合各年齡層的,大概也只有既經濟實惠而又營養保健的熟茶了!

結 語

2002年度在雲南西漢版納所舉辦的“2002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討論會”中,曾定

普洱茶是源產于滇南瀾滄江流域,以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經殺菁、揉捻、曬乾加工而成的曬菁毛茶以及以曬青毛茶為原料壓制而成的各種緊壓茶,經長時間的貯存演變而成,或以曬青毛茶為原料,後經發酵加工成各種普洱散茶和普洱緊茶。

又或者,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的: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那麼複雜的定義,咱管它啥……
好喝就好!
哈哈 2006-09-30 12:11:38

從普羅大眾談到藝術品茗再進一步走向生活化。
喝茶本是生活一部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