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6 08:12:40mimiccv

普洱茶藝文化(五之二)

普洱茶文化講話(五)
張 極 琴

普 洱 茶 的 製 作 工 序(二)


三 熟茶的製作工序

上述二者乃指1967年以前的【滇青】茶製作工序,也即俗稱的【生茶青餅】,不管散茶或形茶,其工序一樣,原料也無不同,差只差在所壓製的形狀不同而需以不一樣的模型,比如碗狀的“沱茶”及方形的“磚茶”等。
1970年代而後,【中茶公司】研發出加速陳化(或醇化) 的“渥堆”(heaping with high moisture or humidity, 或可譯作moistening or humiditification,據聞乃引進自廣東的“發水茶”而改良之) 方法,即茶葉經殺菁揉撚後,場所清潔,無異味,無日光直射,室溫保持25°C以上,相對溼度85%左右的條件。若一、二級細嫩的茶葉,則需篾墊上鋪15~25公分厚,並蓋溼布,需翻動一、二次。若為三、四級(今俗稱“一心三葉”)粗壯的茶菁,則堆高100公分,寬70公分,堆溫控制在40°C以下,否則需翻堆。如果在初揉後葉水份比重60%,則需再撒水,比率為一百公斤茶葉量撒水六公斤。渥堆時間8~12小時,做到均溫均溼的要求。
【筆者案:現今各廠公開其法,有云渥堆體積10 x 3 x 1 m,時間為三週至四週。
說起茶葉發酵後才壓製的工序,早已有之,比如鼎興號茶莊壓製的圓茶或緊茶,都摻有發酵毛茶。這到底是先行發酵後再摻和而壓製,還是如陳椽等學者云,毛茶運輸過程中,為免過於乾燥而碎裂,就在毛茶上潑水……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說,【渥堆】是靠“溼”及“溫” (wet and high temperature)的囤堆方法,使茶葉內青澀苦鹼的成份與味覺大為減弱,然後壓形而乾燥而成產品,俗稱【熟茶】(matured tea),與向來在殺菁揉撚後直接壓製成形並乾燥成銷售品的【青茶】(unriped tea)相對稱,形成目前雲南銷售國外(中國內陸除廣東外,少見【熟茶】,而多以滇青為點)的兩大分類及暢銷茶(當然還有其他如紅茶或綠茶,甚至烏龍茶) 。
【筆者案:上述英譯名稱,乃個人主觀意譯,精準與否,當將貽笑大方。】
【熟茶】,依【時間】的掌控而有“幾分熟”的現象。勐海茶廠出銷的外印藍色7562的磚茶,及8062、8562,臨滄縣的“銀毫沱茶” 等,都是渥堆時間的不同而有“幾分熟”的現象。比如7562磚茶,便有四、五份熟的現象。其規格14x9x2.5公分,1975年的產品。淡淡的荷香,帶出新茶的韻味,砂厚而順潤,應以煮泡法為最佳泡法。
【熟茶】,1967年昆明茶廠研發成功,為勐海茶廠採用並於1973年出版了一批“磚茶”,規格14×9×3.5公分,重量與其他磚茶同為250克。可能由於第一次壓製磚形茶而不敢壓製過力,也可能是用五級老粗茶菁作原料,在渥堆時太過蓬鬆,因此造成與其他同重量的磚形茶的厚度不一樣(其他茶磚的厚度多為2.5公分)。
還有,品飲者間有俗稱“73厚磚”的全熟磚形茶,光外形即看出以老粗葉子配製。沖泡後葉底呈黑色,茶湯暗栗色,重重的一股沉香,又帶有不輕的碳香,顯示出已相當“木質化”或“碳化”(carbonization)。口感順滑厚沙,乾淨俐落地滑入喉嚨,不留餘地,適合大壺泡及大碗喝。可能是老粗葉子,沖泡七、八次後,其茶底仍糾結一起,乍看似乎可繼續沖泡,其實生命已殆盡(有人建議繼續換以煮泡法)!是以,有陳期的熟茶,宜大壺泡,更要稱時喝,否則碳化現象日趨嚴重,迨葉肉剝落,只賸脈絡骨架、沖泡乏味時,徒呼無奈耳!
【筆者案:“熟茶“的研製,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火熾時候。所以在這期間所製作出來的茶品,品飲者都慣稱為“文革磚”,有別於“73磚”。二者之差別,在於“73磚”為全熟茶,“文革磚”則是 “幾分熟”現象的茶品。再從包裝紙言之,每塊“文革磚”上都浮有藏文內飛。
換言之,“73厚磚”當屬“73磚”系列。
還有,如果渥堆掌控不良,造成毛茶過熟,而仍製成茶品,其茶品當“熟過頭,”而有難消除的濃重倉味。】

由此可見,熟茶要好,沖泡後,茶湯不膩杯,條索粗壯,茶底不會黏團糊稠,無雜味發酸。品飲時口感滑順,不易飽膩或惡心感,也不會使唾痰黏喉。
要製作熟茶,其條件也應以五級以上粗壯茶菁為底,渥堆而成,如此才不會因過度渥堆或渥堆溼溫控制不良而成品茶黴爛或發酸。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加速陳化”已不止於“渥堆法”。目的就是朝著“當日出廠,立即飲用、兼具陳韻”的積效而努力,免得要等候那麼長的陳化期。方法大概如下:
【筆者案:其實,一切“人工加速陳化”的方法,其目的不外就是為了“馬上出廠,馬上飲用,兼具陳韻”。所以只要茶品好,生茶與熟茶又何妨?】

(一)蒸“熟”法。
把製茶工序中“殺青”方法的時間拉長,也就是“蒸青”階段。與其說蒸“青”,毋寧說蒸“熟”— —把茶菁蒸熟,然後才秤重壓形成品。這樣的茶品,看起來條索很老沉或老成,也很粗壯,“似乎”已經歷了無數歲月的陳化期。待一沖泡起來,湯色非常淺淡,茶滋暗淡無味,只是比白開水多了些味道。其茶滋猶用熱水燙熟的青菜一樣,水味濃重,還不如用大火炒的火味青菜般夠味道。它是經不起擺放的考驗的。

(二)青熟摻配。
一個普洱茶品飲界的用語──【青熟茶】(或稱作【生熟茶】)。之所以要併配,為的是以青茶來吸取熟茶的倉熟中藥味,反之,以熟茶來抽取青茶的新青苦澀味。如此,青、熟相輔相成,以發揮其功能,以能更快進入市場銷售。這也是商人早賣茶的一種手法。
【筆者案:就個人了解,青茶與熟茶掺配的方法,當在1995年年底鄧時海氏《普洱茶》一書出版後而有之。可能業者誤認為“幾分熟”是指用幾成份的青毛茶,與幾成份的渥堆毛茶摻合後才壓製成品吧?品飲者間當認其為“非正統”製茶法。】

還有一事要交待的是,青熟磚若併配不得法,有可能會發酸(除了一些邊境茶如“河內圓茶”、鷹麥圓茶或飛機牌圓茶等,都屬北越的茶樹茶菁所壓製,都帶有砂酸的茶滋與韻味),那是茶葉內的“氟化物”被激發出來。過度的氟化物對人體無益,品飲者當小心為上!
【筆者案:“氟”(fluorine),是人體骨骼、毛髮、指甲、牙齒的構成成份。它是極毒的元素,過量與不足,都影響人體健康。一人每天需消耗0.5 mg ~ 1 mg。茶葉成熟時,有500~1000 mg的氟含量,加工後(即成品後)含100~200 ppm,茶湯沖泡後可沖出六十到八十百分比。也就是說,四克茶葉加二百毫升的開水沖泡五分鐘,可約得2~3 ppm,也就是每天沖泡十克的茶葉,即已足一天所需量。氟過量,會產生所謂的“氟化症”(fluorosil):骨骼或牙齒會堅硬,最後易脆弱而折斷。這與“骨骼疏鬆症”(osteoporosis)兩相其徑。】

(三)擺放期加溼提溫法
製成茶品後的擺放期間,把其空間弄得很潮濕,並且悶熱的狀態下打開風扇大吹特吹,讓空間的相對溼度與室溫大大提高,好讓麴菌黴變能加速成長。一般上雲南省的製作廠是少有這種技術,理由很簡單— —成本高。大多在香港的囤茶庫才會用此方法。

(四)進倉法
製成茶品後,進入高濕度且高溫度高的倉庫某些時候後,再取出另囤於乾倉中。

從上述的製作工序看出,由於把葉內細胞殺死(即“殺青”),以停止葉內細胞的發酵或氧化作用,然後才與空氣中微生物進行氧化作用,而起另一種發酵作用,因此,普洱茶才叫“後發酵”茶的一類。又因青茶放置老久而沖泡後湯色烏黑,所以被歸類於“黑茶”(red tea)。

【筆者案:“越陳越香”的普洱茶的秘密,來自兩方面。一是“生”,二是 “長”。
生,指的是“製作工序”。其茶菁必須是來自雲南特定茶區的喬木茶菁,經傳統方法(即採-炒-揉-曬-秤-蒸-包-壓-乾)壓製而成的。
長,指的是“囤放空間”。此空間的相對溼度必須控制在75%左右(過低難陳化,過高易黴變) ,通風乾淨無雜味,並大量囤放──普洱茶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