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0 17:19:08黃米露

§ 尋找彩虹的彼端 § ─ 逢甲取經記


說起逢甲大學教授這條線,還要感謝小美。

小美是我出社會之後,意外結識的好友。有些人,不需要日積月累的時間堆積,就可以培養出理解對方所有思緒的默契。我跟小美都是外表看起來很四海的大女人,但是兩個女人窩在一起,總會聊一些內心小女人的憂愁,然後互拍對方肩膀表示那種惆悵我最懂!也因此我兩總是用著一種心疼彼此的情緒在對待著對方。

小美一直狠理解我所想追求的事與物。雖然她總取笑著我是那種作大事的人,跟她是完全不同掛地,然而她也是最不吝嗇地表達著她對於我的支持以及以我傲的肯定。我常常在想,就是我身旁常有這些好友的支持,我才會更努力更心無旁物地去追求那些風景。

去年冬末的時候,小美曾聽聞我聊起阿其找我研究原住民紋面的事情,也曾聽我訴苦著不知該從何著手。後來她在一次跟朋友偶然的聚會之中,得知有位逢甲大學的教授對原住民文化很有研究。小美當刻不加思索馬上打了通電話給我,問我需不需要這條線索。那時候的我對原住民紋面這件事情,依然毫無頭緒該從何下手,於是連忙感謝似地煩請小美從中幫忙。

就這樣,小美找上她的朋友阿敏,再透過阿敏牽線聯繫上正在逢甲建築系當研究生的鄭同學,請他幫忙接洽他的指導教授,也就是那位對原住民文化很有研究的郭永傑,郭教授。

在幾通電話的往來之後,終於敲定了拜訪郭教授的時間。偏偏阿其卻因為自身的因素而打了怯步,幸好小麒沒有臨陣脫逃。若真撇下我一人去拜訪教授,坦白說,我的心裡也會有些許的膽怯。

在拜訪郭教授前夕,我因有其他案子在趕截稿,所以將訪問內容的擬定方向交給小麒去負責。關於〝夥伴〞這角色,我必須坦言在我的工作上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這種東西。加上我的工作一直都是獨立作業,始終都是獨來獨往地。過去的我,總認為與其分工合作倒不如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不要推託給別人,一來我覺得這樣比較有時間效益,二來或許我已經不信任所謂夥伴這種關係。

不信任夥伴的原因為何,我已經不想再去回想。當我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障礙,其實也自我檢討了一番。所以當開始跟阿其與小麒成為夥伴這樣的關係之後,我一直不斷去調整自己的想法。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太獨斷獨行,與其不斷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到不如多聽聽夥伴們的感受。不要覺得自己是萬能地,要懂得放手要懂得託付夥伴。因此,儘管我自己其實還是有時間可以去擬訪問內容的概要,但我依然決定要將這件事情交付給小麒。雖然我一直對自己這項決定充滿著不安全感。

直到那天拜訪教授的早上,當我看著小麒交給我的訪問要點,我整個情緒才鬆懈了下來。看著那份要點清單,我不得不承認,就算是換我來擬,或許也沒有小麒的這一份周全完善。我忍不住傻笑了出來。總要試著再去信任別人,畢竟孤軍奮鬥真的太寂寞了,有夥伴可以依靠,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初次接觸郭教授,發現他是個充滿著本土精神的教授。隨性地就在研究社裡抽起了煙,用著台語跟我們聊著東南西北,不像是課堂上講著許多老教條的師長,倒像是隔壁長輩鄰居在跟你話家常。

郭教授表示他從民國七十七年就開始接觸原住民文化領域。當初的契機也是因為課堂上的學生一時心血來潮的提議,一夥人就這麼投入了這塊領域。當郭教授跟我們聊起當年曾因為發生土石流,一馬人如何在黃金十二小時內上山搶救學生,其中的兵荒馬亂以及學生父母的出手幫忙,到學生們如何帶著機器擠上在卡車的千驚萬險,縱然已是陳年往事,但是當郭教授述說起這故事,眼神依舊充滿著光亮的色彩。

郭教授也聊起了這幾年接觸原住民文化的心情,感觸多於感動。這幾年郭教授努力參與重建原住民家園,幾番帶著學生們上山去考察原住民原始部落的住宅。曾經遇挫受阻礙,也曾經跟那些原住民開心地把酒言歡,這些都不是一時半刻可述說完的心路歷程。如果說,郭教授在這些言談的語氣中,苛責多過於鼓勵,我想那是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愛之深所以責之切的關係。

郭教授也表示非常支持我們對於想要研究收查原住民紋面這方面領域的決定。「精神上的支持!」當郭教授這樣說完,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來。他要我們不要去奢望政府又或者什麼機構會提供任何的幫助,甚至這一路只能靠自己去走訪去查證去了解去體會。

他給了我們幾個方向的建議。三地門及露台的參觀、高雄縣三民鄉民生村水門的拜訪、以及泰安鄉池壁的走訪等等都應該去了解。他並給了我們三大建議:
第一, 了解族群的分佈。
第二, 台灣族群的定位。
第三, 凡事不要先下定論。

郭教授認為,我們所著手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那或許是往後一生的重大課題。我們用著平地人的角色去接觸原住民的文化,本來就比較不易。所以教授要我們不要對任何事情都先下定論,最好是暢開心胸去面對即將要接觸的事與物,去學習去了解卻不去批判。

「從事這些事情,最好把它當成一生的興趣,而非生活的全部重心。畢竟生活還是要過,總還是要賺錢吃飯,才有餘力去做這些事情!」郭教授這樣表示著。

最後郭教授也反問了我們幾個問題,提供我們去思考。台灣刺青文化的歷史?刺青的由來?源由?典故?以及這些行為的出發點是什麼?當我們把這些原住民紋面的圖騰資料收集齊全,要如何帶上國際的舞台?當我們計畫要重現這些紋面藝術時,是不是應該也要去評估願意接受者的心裡狀況等等。

一個上午的時間就這樣悠然而過。原本預期那拘謹的會面訪談,都在談笑閒聊之中完成。跟郭教授道別之後,走出逢甲建築系大樓,我的腦袋還呈現在放空的狀態。我想起郭教授所言的憂慮,他表示,未來二十年之內,別說是原住民文化,甚至本土文化都會發生一場文化大戰。新世代新潮人跟舊世代老派人對傳統文化的拉鋸戰。新時代的要求創新跟舊時代堅守傳統的衝突將會日益嚴重,該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點,是目前我們每個人都該去深思的問題。所謂聽君一席話,甚讀十年書。跟這些人的見識以及胸懷比起來,我是何其的渺小?!我的見解跟他們的視野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這麼渺小又微弱的我,到底能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作出什麼樣的貢獻又或者幫助?!過往的我,是不是太自大了?!將來的我,該再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看到那些人所看到的風景?!

關於我這樣的想法,小麒叫我不要想太多,只要順其自然做好自己,這樣就好。其實想想,我人生的際遇已經很是幸運。截至目前為止,我已經遇過很多很棒的人們,他們都不吝於跟我分享他們的觀念思想,友善地對我開啟他們世界的大門,讓我一窺那其中的風光。但是我一直知道,那些都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美好風景,但並不代表就是我的。我終究還是有屬於自己該去尋找的方向,我自己的世界終究還是要靠自己去建立,縱使一磚一瓦一石一沙。我多麼希望,我也能成為那樣的人,然後熱情地招待著每個來探望我的過客,帶給他們美好驚喜以及帶給他們幫助,如同我之前的那些美好際遇般。我是以著這樣的理念在建造著我的思想世界。

我想,阿其錯失這次的拜訪,將是他自己人生最大的損失吧?!哈!


郭永傑教授的個人資料:
http://www.cocd.fcu.edu.tw/arch/teacher/s/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