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出遊去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今年年初的時候,剛好有看到之前常住的夏都沙灘酒店在網路上有新的優惠活動,所以就抱著嚐試的心態參加,想不到,運氣非常好,剛好有抽到價格優惠的入住方案,所以就促成了2天1夜的墾丁之旅,由於在去年時,全家有到墾丁旅遊,所以這一次的行程就打算安排不一樣的,有鑑於將將已經比較大了,所以這一次就安排了車城海生館的行程,打算讓將將可以欣賞一下海洋世界,這一次旅行的季節雖然是冬天,不過外頭還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越往南邊,天氣更加溫暖,人也跟著愉悅起來,很有渡假的Fu,當天把海生館當作第一個行程,所以早上整理好之後,就往海生館出發,雖然說之前就參觀過海生館,不過也已經很多年了,這一次舊地重遊,身邊也多了2位寶貝,感覺又不一樣了,當天還是把車子停放在園區的停車場,走步行到入口處買票入場。
1991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歷經無數的努力與挫折,終於在民國89年2月25日完成「台灣水域館」開館,從此正式朝向國際海洋教育與研究的無限領域邁開腳步,在館務多功能性的思考下,除了教育、學術、保育層面的提昇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朝向社區性、娛樂性、國際性等方位的領域拓展;同年七月,館中之水族館部門,在甄選後委由「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專業經營管理,此舉,不僅開創國立社教單位首宗委外經營的案例,更徹底落實專業分工的合作理念,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繼「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開幕之後,後續結合水族館及全數位影像化的方式,設立了「世界水域館」,透過先端科技的整合展示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等四大主題,使遊客在虛擬和實體結合的情境營造中,達到寓教於樂的參觀體驗。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西臨蔚藍的台灣海峽,東傍72公尺高的龜山,全區規劃面積合計為96.81公頃,其中博物館區規劃興建 35.81 公頃,而週邊綠地與服務設施區(如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則佔地60餘公頃,建築配置可區分為:博物館(台灣水域、珊瑚王國、世界水域三大主題展示館、行政與教學中心,由一共同大廳串連而成)、水族實驗中心、服務設施、研究大樓、維護設施、國際會議中心以及學研中心等數個主要建築區,座落山水之間的博物館,整體規劃理念主要以展現「水」的精神與特性為主,以低密度的建築開發,分散機能相異的建築物並以步道相連接,維持了與原有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
當天在購票進園區之後,首先看到新的造景,在蔚藍的海上,一群海豚正無憂無慮的在海上奔馳。
而在岸邊,也有許多動物造型的玩偶,首先看到的是章魚,圓圓的嘴巴,彷彿是要將獵物吸住不放。
接著看到的動物,感覺比較像烏龜,所以將將就跟它拍了一張合照。
繼續往前走,看到戶外公共藝術品─愛與新生,以黑色鏡面大理石為基礎,由琉璃縷刻、可發光的軸孔珊瑚結合而成的蛋型雕塑,象徵台灣海洋環境,正以新生之姿,散發光與熱。
而在入口處有太平洋親水廣場及鯨魚親水廣場,皆以等比例製作的實體模型展示,前者呈現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海豚,旗魚等,後者有大翅鯨跟幼鯨躍出水面,抹香鯨噴水換氣,遊客可在此廣場中戲水消暑,享受南台灣的陽光和沁涼的水意。
走進館內,首先參觀的是珊瑚王國,提供珊瑚礁不同的生態區域的預覽,讓遊客可以不用實際淺水,就可以欣賞海底的風光。
從岸邊激浪衝擊的珊瑚礁頂開始,在明亮陽光照射下,整個珊瑚隨海水水流搖曳,魚群在珊瑚群裡嬉戲,整個海底世界很熱鬧。
隨著深度增加,可以看到斜緩的礁緣,陡峭的礁壁,彷彿潛行於海底,整個海底世界又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
接著來到海底隧道,進入84公尺長之壓克力隧道,穿梭於150萬加侖水量之巨型人造海洋中,讓遊客親自體驗絢爛多采、生氣盎然的珊瑚世界。
接著來到沈船探險區,在這個區域,遊客會進入一艘沈沒的輪船底部,穿梭於破敗的甲板、船艙之間,除了可以觀察附著於沈船上的各類珊瑚外,還可看見活潑鮮豔的各種魚類與海洋生物。
在深海裡的珊瑚,其外觀及形狀,明顯更淺海的不同,感覺比較像寶石一樣。
接著將進入有著80加侖水量之海豚展示池,在這個池子裡住著最聰明活潑之海中金絲雀-白鯨,在穿梭海底隧道時,可以看見白鯨在上頭悠閒地游來游去,當天的白鯨很活潑,在欣賞的時候,突然發現它的尾巴出現一團白霧,原來是白鯨放屁窩。
在看完了珊瑚王國之後,來到展示館大廳,看到旁邊有一些深海魚的造型在展示。
接著來到台灣水域館,該館以水的循環為故事主軸,藉由一滴小水滴的旅行,呈現台灣從冷冽的高山溪流到一望無際的海濱外洋等等,多樣的水域生態環境,並逐一介紹棲息於其中的各式物種及其生物多樣性。
而在入口處旁邊,是一座大型的瀑布造景設計,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接著走進台灣水域館,來到河川中游區,河川中游水流平靜開闊、水溫適宜,水量充裕,藻類繁生,是溪流生物非常豐富的河段,可以看到岩石細縫裡,躲藏著各種類的魚群。
接著來到河邊溪緣,溪流兩岸的石頭、水生植物與高矮不一的陸生植物交錯,共同構成蛙、蟾蜍、龜、蛇、鼠類、水獺與溪鳥等的棲息場所,此展示窗,鼓勵觀眾近距離觀察水面上、下之兩棲及爬蟲動物生態,並解說河岸環境對穩定水中族群生態之重要性,這時候看到小石頭區,躲著幾隻烏龜,記憶中,兒提時,常會到附近廟裡的池塘看烏龜,有時候會拿高麗菜餵食,也曾買過小烏龜來養。
接著來到牡蠣養殖的區域,牡蠣養殖是台灣西海岸最傳統的淺海養殖漁業,北從新竹,南到大鵬灣,密密麻麻的蚵田,一望無際,這個展示則利用半環形的展示水槽來製造出身處水底的感覺,觀眾可見到水下由繩子吊掛的之牡蠣架,牡蠣集結生長,魚群穿梭其間的生態族群。
接著看到小的水族箱裡養著銀鱗鯧,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諸島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多見於近岸地帶以及常活動於岩石或珊瑚礁中,魚體極側扁,略呈菱形,眼大、吻尖,鱗片細小,魚體為銀白色,幼魚顏色較鮮豔,除尾鰭外各鰭為橙黃色具黑緣,且頭部具2條黑色細橫帶,成魚較不明顯,尾鰭截形,背鰭硬棘7至8枚;背鰭軟條27至3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7至32枚,體長可達27公分。
接著看到的是海膽,是棘皮動物門分類下的一個綱,其正式學名是海膽綱,又名「海刺蝟」,海膽生活在海洋中,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洋,從潮間帶至數千公尺的深海底都可發現其蹤跡,全世界現存約有1000種海膽,化石700種以上,海膽的身體由一個球形或盤形的體殼所包圍,海膽成體的體殼通常是3至10公分大,外形大多是呈球形、心形或扁薄形,外形是球狀及五輻對稱的,而當中包括幾個不同類群的海膽:正海膽目、頭帕目及其他,海膽一般都是較深色的,如有綠色、橄欖色、棕色、紫色及黑色。
接著是海星,是棘皮動物下的一個綱的動物的名稱,一般海星有五條「腕」,從身體中間伸出,海星的骨骼不能動,靠它的水管系統移動,在它胳膊上的水管系統上有很多凸出的小管足,用來吸水和抓食物,海星缺乏腦部的構造,大約1500種海星出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的海床上,從熱帶到寒帶極地水域,它們被發現從潮間帶向下到在海洋表面之下6000米的深淵,海星的嘴在身體下面,它的消化系統包括兩個胃,其中一個可以從身體裡面射出,在體外包住並且消化食物,有的海星靠著它的水管系統的韌性,可以打開貝殼,然後把胃插入貝殼裡直接消化殼裡的肉,海星這種外部消化的功能使它可以吃比它嘴大很多的動物,包括各種貝類和海參,節肢動物和小魚,半消化的食物送入體內的另一個胃繼續消化吸收,因為海星需要很大的消化能力,它們的胳膊裏也有很多消化管,海星屬於能迅速再生的動物之一,如果一隻海星的一隻觸手被切斷的話,過一段短時間,海星便能長回觸手,而少數海星切下的觸手本身也會長成一隻海星,具有與蚯蚓、蜥蜴、龍蝦、水螅綱生物、蝸牛和再生力最強大的渦蟲等生物的特點。
接著是海參,又名海鼠,是海生的棘皮類動物,通常生活在水溫頗低的海底,平時以過濾沙子中的雜質為食,又有海中清道夫之稱,遇到危險時會吐出內臟嚇阻敵人,以求自保,海參在外界某些條件刺激下,會有自溶現象。
接著看到許多水中植物,咦~~怎麼其中有一個地方怪怪的,有一隻魚的顏色隨著環境逐漸同化成相同色系,具有保護色,很特別。
接著來到另外一個櫥窗,看到很多種類的珊瑚,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接著看到的是章魚,粵語稱八爪魚、臺灣又稱 tako,其他亦有八帶蛸、坐蛸、死牛、石居、石吸、望潮等稱呼,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章魚有8個腕足,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不同的章魚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大部分的章魚都生活在海底的洞穴內,甚至在洞穴內等待獵物出現,章魚都有變色能力,這種變色能力來自章魚體內的色素細胞,當遇到危險及靜止時,有偽裝的作用,藉以逃避敵人及伺機獵食。
接著看到的是龍蝦,是甲殼亞門十足目抱卵亞目無螯下目中的一個科,它有約45個種,龍蝦的觸角很長、比較粗並且多刺,而且龍蝦沒有螯,生活在溫暖海域之中,比如加勒比海、地中海、南非,尤其在澳大利亞和亞洲附近的海域,它們喜歡生活在岩石和珊瑚礁的縫隙之中,只在夜間活動,食物包括海螺、貝殼、螃蟹、海膽、殘屍等,有時它們會成群結隊在海底遷徙,它們可以通過觸角與外骨骼之間的摩擦發出一種尖銳的摩擦音,以驚嚇天敵。
接著來到水母展示區,因其體內90%以上由水所組成,水母身體透明柔軟,游動時靠傘周緣膜的收縮向前挺進,停止時可懸浮水層中隨波逐流,是水中大型的浮游動物。
藉由不同燈光的照射,讓水母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一下子藍色、一下子紅色,很像一幅漂亮的動畫。
接著來到大洋池,這是台灣水域館中最大的生態展示區,它將帶領遊客進入一個海洋世界,大洋是指離岸較遠,特別是水深兩百公尺以上的海域,故此區設計水量高達一百萬加侖,展示窗寬十六公尺,高四公尺,讓遊客可在此駐足感受海的壯闊與人的渺小,其中展示鯊魚、魟魚、鰹魚及海鱺、石斑等數十種大型魚類,每次到海生館參觀時,我最喜愛到這邊,坐在前排的椅子,靜靜的看著前面的魚池,讓心沉澱下來,讓人很放鬆。
繼續往前走,抬頭看一下上頭的水池,成群的小魚在繞圈圈游泳,感覺像在觀看一股銀色旋窩。
接著來到極地水域,極區動物多具有緻密的羽毛、皮毛或豐厚的皮下脂肪來抵禦寒冷,其中大多數隨季節更替而遷徙,少數留在極地過冬的動物則演化出冬眠、群聚取暖等適應方式,此區展出5種企鵝及1種海鸚鵡。
接著看到南極的動畫,南極的海洋是指包圍南極大陸的海域,冬季冰封,生物生存環境惡劣;夏季冰棚下的冰藻及南極蝦大量繁生,吸引魷魚、企鵝、海豹及鯨類等到此獵食,形成特殊的食物鏈。
接著來到企鵝水箱,國王企鵝並不築巢,將近2個月的孵育期間,雙親必須輪流將蛋夾在腳掌和腹部的皮膚間,在生殖季會形成高達百萬對的群體,為了求偶牠們會不斷製造多種叫聲、動作和搖晃黃色的眉毛來吸引對像。
在該區域,溫度會降下來,主要是配合企鵝的生存環境,是在冰天雪地裡,難得可以看到企鵝,所以將將也跟它們拍一張。
接著來到海鸚鵡水箱,海鸚鵡築巢於懸崖峭壁上,挖洞深度可達1.5公尺,由於翅膀短,不利起飛動作,所以住在高處得以往下俯衝而節省體力。
繼續往前走,來到3D拍照區,這一次的拍照對象是鯊魚,哇~~好恐怖窩,它一直在後面追我ㄟ~~
在逛完極地水域之後,又回到展示館大廳,挑高21公尺的大廳,抬頭往上看,可看見屋頂懸吊的海豚、大章魚、鯨鯊、殺人鯨等逼真模型,前後方皆設計為大片帷幕玻璃牆,可眺望晨曦與夕照之美。
而在2樓是白鯨池看台區,觀眾可以於白鯨池看台觀察白鯨如何浮上水而換氣,以及工作人員飼育、照顧白鯨的情況,該館的無障礙設施都很充足,有電梯可以搭乘,當天小寶已經睡著了,所以就推著推車搭乘電梯上2樓,電梯也彩繪著許多可愛的動物,整個感覺很繽紛。
而育嬰室空間也很寬敞明亮,整個內部四周,彩繪著許多海底生物,彷彿就像來到海底世界一樣。
在參觀完珊瑚王國館、台灣海域館之後,最後來到世界水域館,以時空探查艇遨遊時空及各海域為故事主軸,藉由即時運算之虛擬科技,配合3D或2D的成像方式,重新呈現無法到達或難以到達之水域,並透過展示手法的運用,讓遊客穿梭於虛擬與真實之間,感受遠古時期的海洋、巨大的海藻森林,深不可測的深海水域及寒冷的極地水域。
而在該館,最特別的是巨大海藻林,該海藻分布於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在湧升流豐富營養鹽的滋潤下,巨藻可長於60公尺以上,葉片基部的氣囊,使海藻能向海面上延伸,形成巨大海底森林景觀。
在參觀完世界水域館之後,來到商品展示區,看到許多用可愛動物所製成的相關商品,另人愛不釋手,最後便買了玩沙的工具,打算讓將將及小寶可以在飯店的沙灘上玩,最後便以將將跟國王企鵝的合照來跟大家說再見了。
地址: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電話:08-8825678
開放時間:夏令(4月、5月、6月、9月、10月):平、假日 AM 9:00 ~ PM 18:00、暑假(7/1~8/31):AM 8:00 ~ PM 18:00、冬令(1月、2月、3月、11月、12月):平、假日 AM 9:00 ~ PM 17:00、除夕:AM 9:00 ~ PM 17:00、農曆過年:AM 8:00 ~ PM 18:00
網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全家出遊日期:10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