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鐵路舊山線-泰安車站
早上在中社觀光花市欣賞完花海之後,看了一下手錶,時間也已經到了11點多了,現在戶外是炎熱的好天氣,但是可能因為天氣的影響,所以肚子尚未出現餓的狀態,所以在參觀完花市後,便打算到附近的泰安車站參觀,說起泰安車站,一開始的第一印象便會覺得,苗栗的泰安不是溫泉區嗎,加上又位於深山裡面,怎麼會有這一樣一個車站,經查證這一個泰安車站跟苗栗的泰安是沒有關係的,泰安車站是位於臺中后里境內,會知道這一個地方,主要是前一陣子電視新聞報導舊山線火車開始營運,接著又看到美食節目分享該車站附近的懷舊鐵路便當,所以才會安排這一條的出遊路線,打算來個台鐵火車懷舊之旅,記得之前參觀過的一些台鐵車站建築也都各自有其特色,參觀其中彷彿像回到過去一樣,很有感覺,而泰安車站位於一條寧靜的小街上,如果跟三義的勝興車站相比的話,參觀人潮並沒有那麼多,不過卻多了一份悠閒,漫步其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天到達車站時,人潮沒有那麼多,所以把車子停放在火車站附近之後,便往火車站的方向出發。
台灣鐵路之肇始於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台灣巡撫劉銘傳倡議興建鐵路,設立臺灣鐵路局,光緒17年完成臺北至基隆,光緒19年再向南擴建至新竹,光緒21年(西元1895),臺灣轉由日本治理,日本政府設置臺灣鐵路線區司令部管理,並成立臺灣鐵路隊,於西元1896年開始進行基隆至打狗(高雄)縱貫鐵路調查與測量,由於地理環境及經費因素,採分段施工,開山架橋,工程十分艱鉅,至西元1908年山線鐵道始全線通車,開始負擔全島運輸任務,而民國86年(西元1997)新山線雙軌工程完成,后里-豐原北號誌站率先切換停駛,87年(西元1998年)9月23日21時,舊山線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後,便結束長達90年的運輸任務,舊山線鐵道正式走入歷史,舊山線鐵道,跨越苗栗縣及台中市境,北起三義站,南至豐原北號誌站,途經勝興、三義、泰安、后里等四個車站及九座隧道、四座鐵橋(大安溪、大甲溪二座花梁鋼橋及內社川橋、魚藤坪橋等),鐵橋造型與技術亦極具建築史價值,而隧道口也多還保留日治時期總督兒玉源太郎、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人題字,沿線人文歷史及自然資源豐富。
舊山線之泰安車站,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明治43年(西元1910),原稱為「大安溪信號場」,當初僅辦理列車避讓及交會工作,至大正元年(西元1912)11月1日升級為「大安溪停車場」,至大正九年更名為「大安站」,戰後於民國43時改稱「泰安」,一直沿用至今,泰安火車站的外觀看起來樸素中帶有歲月的足跡,所以來到這個地方當然要幫大暖爐家族及小寶貝拍一些照片留念,上面的這一幅作品名稱便是走過歷史佇立現在放眼未來,是不是很有意境~~
在車站外面參觀完之後,接著便往車站內部參觀,首先看到的是售票口,牆上掛著火車時刻表,售票口也是木製的,整個感覺就懷舊,當作電影的拍攝場景應該也是一個好地方。
而在售票口的另一邊便是候車室,椅子是長條木製椅,並搭配上拉式的木製窗戶,坐在這裡可以欣賞外面純樸的寧靜老街,少了人潮的喧囂,讓整個人放鬆不少,這時候大暖爐家族也帶著小寶貝在瀏覽牆壁上所掛著的早期火車站的相關照片。
接著看到了下車旅客出站的出口,泰安車站之站房原本為木構造建築,日治昭和10年(西元1935)因大地震毀損改為鋼筋混凝土造,站房外牆為「拉毛(ぅーモ)水泥」處理,廊道下列柱由粗而細鼎立,洗石子工法極為細緻,細石色澤鮮麗溫潤,站房左側窗戶皆為上拖式木窗,整體環境歷史氛圍濃厚。
繼續往後走來到了剪票口,旁邊便是站長室,充滿濃濃的歲月痕跡。
泰安車站因位於谷地中,為配合兩端鐵路軌道之高度,重建後的泰安車站緊鄰街道、低於鐵軌路基,所以得通過這個走道來到位於上層的月台才能搭車,由於它的造型之故,還有作為防空洞的功能,相較於台鐵其它車站的地下通道,這一個通道算是比較簡易。
在經過通道爬上月台之後,便看到月台兩側都有鐵軌,這裡原本是山線鐵路,而在新山線鐵路完工通車後,已經沒有任何的列車會通過這裡,整個感覺反而多了一份寧靜,彷彿在山中搭乘火車一樣,等車的同時可以欣賞遠方的景色及享受周遭被植物包圍的舒適感。
泰安車站是一座標準的小站,月台也是只有一座島式月台,南下北上都在這一座月台上車,月台上雨棚之柱子皆由鐵軌作成,當日爬上月台時,月台上也零星坐著參觀的遊客,在體驗沒有火車經過的月台邊,所帶來的這一份寧靜感覺,這時候也試幻想著坐在月台邊享受迎面而來的微風及周遭環境被綠意所環繞,應該是很棒的一件事。
舊山線「泰安車站」經學者專家指出從交通史、建築學角度觀之,車站見證早期交通發展歷程,建築具當時代之特色,所以被臺中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保存,當天在月台上拍照一陣子之後,小寶貝開始出現躁動的情形,所以便打算結束了這一個景點的參觀,準備找個地方享用午餐,所以便幫大暖爐家族及小寶貝拍了這一張背影照,為曾經造訪過留下記憶的足跡。
地址:台中市后里區泰安村福興路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