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2 15:15:10金子齡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在花蓮的第三天由於颱風已經遠離,因此天氣開始放晴,當天的第一個行程便是第二天去的時間比較晚而不得其門而入的吉安慶修院,裡面充滿濃濃的日式神舍風格,而在參觀完慶修院之後,便繞道位於市區的鐵道文化園區,由於當天的天氣算不錯,附近也都有一些活動,因此沿路上便看到了些許的人潮,索性那邊的位置還算寬大,因此便車子停放在路邊之後,便開始往正門口邁進,來到文化園區當然要跟有紀念性的招牌一起合照囉。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為勘定與籌劃花蓮港至璞石閣間,長約87.3公里的花東線鐵道路線,建置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也就是現在鐵道文化館的前身;作為負責台灣東部鐵路、公路工程中,管理築路、造橋、挖隧道等工程及通車後之鐵路、公路營運管理等統籌單位。1908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公路,並且直接撥款給「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經費未經過當時的總督府,故其當時的位階等同於台灣東部的小交通部;1943年全線完成後,改組為「花蓮港鐵道事務所」;1909年成立之初,其週邊兼具運務段、工務段、機務段、電務段、警務段等組織,宛如一個小型的鐵路局,負責興建東線鐵路及主管通車營運等業務;加上火車站、公車站、港口等機關設施,帶動了此區域的人潮與商機,週邊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的應運而生,如航運公司、報社、餐旅、飲食、地方特產與百貨業等,成就了東台灣最繁華的地段。1910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但其建築形式、格局已無從考據,現存的木造建築物乃1932年改建而成),佔地約3758.8平方公尺,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之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 198831日,當時的台灣鐵路管理局花蓮管理處(前身即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幾經交替變革下,由當時的鐵路局長張壽岑與花蓮管理處末代處長黃傳甲先生主持裁撤儀式,縱橫79年歲月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終於走進歷史。花蓮火車站與週邊設施組織亦一併遷移至花蓮市西區,這片原為花蓮、台東兩縣境內最繁華之商業區便逐漸沒落蕭條。自2002年起,文化局、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積極奔走,終於在20029月將它登錄列入花蓮縣歷史建築,並積極進行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2003年並持續將周邊的「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設施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也將周邊的「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爭取列入歷史建築,使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版圖更形完整,亦獲得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等單位的支持,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計畫,使這些鐵道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

在外面拍完照之後,接著走到了正門口,它的建築也都是以木頭所製作,也比較充滿日式風格及懷舊風。

一走進園區,首先看到的是中間庭院那邊有幾棵大樹,樹下也擺放著椅子,提供遊客可以樹下乘涼的空間。

接著往建築物走過去,往裡面看都是一些早期鐵路運輸相關工具,首先看到的是瓦斯設備(照明器材)及鐵道相關之軌道接片。

接著看到的是打鐵工坊~走過熾熱爐火歲月,其建造年代為民國12年打鐵工房系工務段的附屬設施,內有打鐵爐、水箱等設備,主要負責鐵道相關之軌道接片、房舍鐵件等之鍛造。圖中為打鐵舖。

接著看到的是電石燈(照明用具)。

接著在打鐵工坊的對面是舊警務段辦公室~維護鐵道治安,其建造年代為民國43年光復初年,社會動盪不安,履發生無票乘車、乘車糾紛、鐵道用地擺攤搭築房屋等情形,所以行政公署於民國35年成立鐵路警察署,以負責乘車秩序。

接著看到的是拘留室~拘留人犯用的,拘留所係警務段的附屬設施,為當時刑事案件拘留人犯用,東線鐵道一般的刑事案件,大部份為小偷、交通違規者、製造車禍者等,記得之前去雲林布袋戲館參觀的時候裡面也有一間拘留所專門關犯人用,只不過是差在它是以木質所構建。

人家說花蓮是好山好水好風景的一個地方,只不過這一個地方多了一樣,便是好~~~~大的蚊子,在園區逛了一圈之後,發現幾隻特別雄壯威猛的蚊子,因此大暖爐家族便說,逛的差不多了,可以繼續往下一個目的地出發。

 

 

 

 

地址:花蓮市博愛街2434

電話:03-833-8061

網址:http://fw4.hccc.gov.tw/railway/

上一篇:慈濟-靜恩精舍

下一篇:石雕博物館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