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8 01:11:40Michael

《海倫.凱勒》話劇觀後感



星期六晚去了葵青劇院看了由中英劇團演出的 《海倫.凱勒》,今次是我第二次在香港看的話劇,事前亦有點期待,大概回港這數年間只管工作和讀書,沒有機會去接觸這個城市的另一面。這一晚難得將手上的繁瑣雜務暫時擱下,懷著輕鬆的心情欣賞這齣話劇。

場刊實在製作得十分精緻。除了詳盡介紹劇中人物外,亦簡述劇中的歷史背景。 海倫.凱勒出生於美國南方,而南北戰爭在她出生前十幾年經已結束。無疑在社會層面上,內戰的結果對原本主張奴隸制度的南方州份構成重大的影響。

話劇由海倫是一位嬰兒開始。本來海倫是一位聰明健康的嬰兒,但在19個月大時因不幸患了急性腦充血病導致失去聽覺和視覺。在蘇利雲老師出現前,因不甘於與家庭成只簡單的交流, 脾氣變得暴躁,家人對她束手無策。最後在家庭醫生的協助下,她的家人邀請盲人學校的安妮·蘇利文作為海倫·凱勒的老師。

要在話劇飾演一個失去了聽覺和視覺的角色,更要從中與蘇利雲老師進行一番「肉搏」,對釋演海倫及老師而言均是很大的挑戰。然而在劇中兩位演員演出時的互動及投入,無不感染到在場的每一位觀眾。最後一幕更是令大家深刻及感動,最終老師終於用鎖匙解開海倫的心結,與起初老師引導她用鎖匙打開行李裡的洋蛙蛙相呼應:而事先安排的水井及海倫最終第一個學會的單字是水(water),也看得出編劇在安排上的心思。當然以上僅是這套精彩話劇的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話劇的其他角色亦沒有被海倫及老師的出色演出蓋過,劇中同時也帶出哥哥與父母間的關係。她的哥哥起初討厭繼母及父親過份溺愛海倫,亦從不尊重他的意見。而在老師教導海倫時,他亦只是冷眼旁觀,彷彿以過來人的身份嘲諷她那徒勞付出的努力。但是,在見到老師的鍥而不捨,他也慢慢地受到感染,最終他能夠鼓起勇氣向父親表達個人意見,也道出我等80後觀眾的心聲。

無疑,這齣話劇也帶出另類的反思。老師的由起初的堅持,到最終說服到海倫的家人,明白到惟有文字,而不僅僅是服從,才能解開海倫的心結。若半途而廢,之前付出的一切也只是沒有意思的符號。

近日香港輿論重提三年前的菲律賓人質事件,對我而言,令我可悲的不是香港政府被菲律賓政府矮化,而是香港人的自我矮化。說得冠冕堂皇顧及中產人的利益,卻不承認自己依賴傭工生活的事實。當年南北戰爭後解放黑奴,美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已適應到沒有奴隸服侍的生活。為何香港人卻寧放下尊嚴,也不願離開溫室 ?試問對一位身體健全的人,有什麼工作是只有傭工才能夠做到的?此外,傭工引申到的社會問題及港孩問題,在報章中不難找到。以上種種均值得我們去反思。